你有把你的存款“搬家”吗?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7月,人民币住户存款,也就是老百姓的居民存款大减1.1万亿元,同比多减7800亿元;与此同时,非银存款新增2.14万亿元,同比多增达到了1.39万亿元,创下了自2015年有数据记录以来的同期最高水平。
而另一方面,据上交所数据,近日,随着上证指数持续上涨,股票开户也“水涨船高”: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达196.36万户,同比增长70.54%,环比增长19.27%。
居民存款和非银存款“一减一增”,外加近来股市的持续走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有券商分析推测,由于投资者的银证转账等行为会引发非银存款的增长,再加上历史上的几次股市上涨时期,非银存款也大幅增加,因此,7月的非银新增存款,可能更多流向了股票市场。
所以,大家真的“受够了”如今一跌再跌的存款利率,2.14万亿元纷纷投往A股去寻求更高收益了?
居民存款“急剧”下降,大家去“另寻高就”不叫我?
事实上,每年7月,我国的人民币居民存款基本都会出现季节性下降的现象,举几个具体的例子:2024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了3300亿元;2023年7月,减少8093亿元,2022年7月,减少3380亿元……
同样会出现季节性下降的还有每年4月及10月,一张表格或许能更直观地展现出这一点。

可以看到,居民存款往往在4月、7月和10月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减少,而其他月份基本都是增长。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般有?季度末银行存款考核的因素:?商业银行在每个季度末(如3月、6月、9月)为完成业绩考核指标(如存款规模目标),会通过促销或短期产品等方式吸引资金流入,推高存款量;而在进入季度初(4月、7月、10月)后,这些存款又会被释放,资金重新流向其他领域。此外,居民的季节性消费(4月假期、7月暑假、10月国庆等),理财行为的调整等,也使得?存款规模的季节性波动成为了一种常态。
因此,7月份的住户存款减少,可以说并不是一种“非自然”现象。也有业内人士分析表示,综合整体数据来看,今年前7个月居民部门整体存款净流出并不明显,也不能仅凭单月数据就判定居民存款会快速发生迁徙或“搬家”。
2.14万亿元流向“大A”?“此消彼长”到底长的是什么?
然而,也不可否认的是,存款利率的持续下降,加之资本市场的回暖,无疑提升了资本市场的吸引力,居民将存款“搬家”的意愿与情绪也并非“空穴来风”。但是,2.14万亿元是否如同许多机构推测的那样基本都流向了“大A”,还是要先从“非银存款到底是什么”入手。
所谓的非银存款,正如其名,指的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也就是证券、信托、理财、基金等机构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因此很显然,证券托管资金、银行理财、基金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并不能单纯的将非银存款的增长等同于资金多数流入了股票市场。
事实上,这已不是今年首次非银存款大幅提升了,早在4月,非银存款的新增数量也曾创下了过去10年间的最高纪录。这些变化,其实较为直观地反映了居民资产配置的阶段性调整:资本市场的回暖与存款利率的下行,共同驱动了居民将存款“搬家”的意愿,而这一意愿进而又带动了非银存款的增长,成为可能流向股市、债市以及期货市场的潜在增量资金。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7月A股市场新开户数同比增长超过70%,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股票市场的活跃度有所提升。在降息与资本市场回暖的背景下,部分风险偏好较高的投资者,相信也会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增配权益市场产品,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扩大股市的资金池,但具体如何变化还是需持续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