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3 05:14:40 股吧网页版
财报“透视”:日系车企三强的喜与忧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尹丽梅 张硕

  在全球汽车行业深陷美国关税压力的“阴云”下,“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近日陆续披露了本财年第一财季(2025年4月至6月)财报。

  《中国经营报》记者剖析财报发现,三家车企均面临利润收缩的困境。财报数据显示,本财年第一财季,在营收增长的同时,丰田净利润同比下滑36.9%,降至8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04亿元)。营业利润收窄至1.17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65.93亿元),同比下滑11%;本田净利润为170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2.4亿元),同比下降50.2%。

  “全球贸易环境趋紧、美国关税政策以及新能源转型相关投入,正在挤压日系车企的盈利表现。”一位受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丰田多技术路线转型战略帮助它稳住了营收和利润基本盘。不过,营业利润的下滑也表明其核心业务的盈利能力也受到了关税、汇率、供应链成本上涨等的冲击。本田这几年电动化转型力度大,然而其在传统燃油车领域的收益正在减少,而电动化产品线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市场表现和利润贡献,叠加关税的影响,使其净利润大幅下滑。日产汽车面临的处境则更为复杂,集团重组支出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影响,以及产品更新尚未完成,戈恩时代的激进扩张遗留的产能利用率、成本结构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些不利因素侵蚀了日产的利润。

  利润收缩

  利润收缩是日系三强共同的特征。然而,相对于日系车三强中的其他两家企业——本田与日产,本财年第一财季,丰田的表现更为稳健。

  财务数据显示,报告期内,丰田汽车营业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4%,增至12.2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925.3亿元),稳居日系车三强首位。

  同期,丰田净利润同比下滑36.9%至841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07.04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丰田净利润的下滑与美国汽车关税有着较大的关系。

  丰田在财报中指出,本财年第一财季,公司营业利润因关税损失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5亿元),而全年损失预计将达1.4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77.11亿元)。为此,丰田将全年营业利润预期从3.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837.72亿元)下调至3.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47.74亿元),营业利润将同比减少21%。净利润预期也从3.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47.68亿元)下调至2.66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6.4亿元)。

  今年4月初,采取保护主义政策的美国特朗普政府对进口汽车追加25%关税。进入5月后,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也成为加税对象。受此因素影响,跨国车企利润均受到冲击。美国是丰田、本田、日产核心市场之一,其市场表现应声下滑也就在意料之内。

  虽然日本政府经过多方斡旋,与美国达成了相关贸易协议,承诺将美国对日本的进口汽车及零部件的关税降至15%,但这一税率仍是此前丰田、本田和日产等公司进口关税的六倍。美国关税仍然对丰田、本田和日产的盈利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记者关注到,报告期内,本田营业收入为 5.34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0.53亿元),同比微降 1.2%。经营利润为2441.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18.91亿元),同比大幅减少49.6%;净利润腰斩为1966.7亿日元(约合人民币95.78亿元),同比减幅高达50.2%。本田方面称,本田利润的下滑受到了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影响。本田预计,2025财年因关税导致的营业利润损失为4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17.68亿元)。

  日产汽车是日系三强中唯一出现亏损的企业。报告期内,日产销售额为2.7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310.8亿元),同比下滑10%;其营业损益为亏损79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8.26亿元),去年同期为盈利9.9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11.6万元)。

  对于日产交出的财报,日产中国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报告期内营收、净利润有所下滑,但在Re:Nissan战略之下,日产汽车在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削减方面已经取得了进展。在可变成本方面,日产总交付成本(TdC)转型团队已经产生了大约4000个节省成本的想法,其中约1600个已准备好实施。固定成本的削减也开始见效,仅本财年第一季度就节省了300余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4.5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日产的管理层正在强调将在新能源领域加大投入,尤其是在中国市场。日产计划未来两年在华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并追加百亿元人民币投资。日产方面称,日产将把电动车作为战略复苏的核心突破口,并在智能驾驶和车联网领域寻求合作伙伴,以强化市场竞争力。

  记者注意到,利润下滑并非只是日系车面临的困境。同期,德系车企同样承压:宝马、奔驰净利润同比分别下跌 31.9%、68.7%,今年上半年奥迪税前利润下滑39.2%。与此同时,大众、现代、起亚、Stellantis、沃尔沃、福特、通用汽车等全球汽车巨头的利润均不同程度受损,跨国车企普遍面临美国关税 “阵痛 ”。

  上述受访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美国关税因素影响下,包括日系三强在内的跨国车企产品终端价格普涨,整车企业供应链成本攀升,盈利空间遭到压缩。“虽然其净利润的下滑并非仅仅是关税所致,但可以说关税加剧了公司的运营困境。另外,包括日系三强在内的跨国车企正处于向电动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其电动化转型还处于投入期,且尚未迎来规模化销售,使其净利润产生了一定的波动。”

  在中国市场呈现另一番景象

  在美国这一核心市场遭受关税冲击的同时,当前日系三强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却呈现了新的变化。

  记者关注到,今年上半年,丰田在华销量达83.77万台,同比增长6.8%,创下近四年首次同比增长。2024年同期,丰田汽车在华销量同比下滑10.8%。上半年,丰田在华两大合资品牌——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均取得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其中,一汽丰田共销售37.78万台汽车,同比增长16%;广汽丰田的销量则达到34.48万台,同比增长2.58%。

  对于在中国市场取得的销量成绩,丰田方面称,得益于中国政府推出的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刺激,丰田混合动力产品和新款纯电车型铂智3X的销量迅猛增长。

  记者注意到,在中国市场,卡罗拉、汉兰达等燃油车型仍是丰田的支柱,混动车型也保持稳定贡献。与此同时,丰田在华新能源车型的布局正在逐渐推进。广汽丰田bZ7作为首款搭载华为HarmonyOS的纯电车型,显示丰田正在寻求更深度的本地化合作,以弥补在智能化领域的短板。这种“稳中求变”的策略,使丰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中保持了一定韧性。

  值得关注的是,日产在中国市场也实现了销量的回升。7月,日产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销量为5.7万台,同比增长高达21.8%。其中,东风日产贡献了主要的销量,7月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的销量为5.27万台,同比增长19.4%,突破了近两年在华持续下滑的困局。

  日产汽车在华销量的提升,离不开日产在中国市场设计、研发、生产的纯电车型N7车型的助力。N7展示了日产在电驱化和智能化领域的创新技术成果。

  上市以来,N7取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4月27日上市后,仅用50天即实现大定突破2万台;5月15日至6月30日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累计交付已经破万,成为行业交付速度最快的合资纯电车型;6月,东风日产N7的总销量为6189台,环比增长104%,稳居合资新能源总榜第一。7月,N7交付量达到了6455台。

  “日产正在专注于推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车型,以推动收入增长。在中国市场,N7车型已经实现了强劲的销售表现。”日产中国方面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在中国市场,日产汽车正以“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为行动纲领,投身电驱化、智能化转型变革。这一战略不仅关乎中国市场复苏,更是日产全球电动化转型的核心支点。

  日产中国方面告诉记者,在技术研发层面,日产在华合资公司东风日产将在2026年年底前追加100亿元投资用于技术中心扩建,未来将赋予本地团队车型更多的开发主导权,并将研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以内。这将帮助日产汽车快速响应中国市场,并将助力其提升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从而推动日产Re:Nissan的进程。

  从7月的数据来看,本田在华销量则不及丰田和日产。7月,本田在中国市场共售出 4.48 万台,同比下滑14.75%。1—7月,本田在中国的销量亦不理想,累计销量为35.99万台,同比下滑 23.16%。

  记者关注到,在中国市场,本田的燃油车业务受到中国车企的挤压,表现疲软。在新能源转型上,上半年本田在中国市场推出了东风本田S7 和广汽本田P7两款纯电产品,但其市场表现也不尽如人意,月销量未突破百台,未对其在华销量形成明显助力。

  不过,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整体来看,丰田、日产、本田在中国市场虽然仍然面临不小的挑战,但也释放出积极的一面。“丰田通过本地化合作推动新能源转型落地,显示出在转型上的务实态度;日产凭借N7的成功,证明合资品牌仍可能在细分市场获得突破;本田尽管表现不佳,但‘烨’品牌的推出,至少意味着其在纯电方向迈出了重要一步。从整体趋势来看,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新能源转型的前沿阵地。接下来,日系三家车企的表现,不仅决定了它们在华的竞争格局,也将对其全球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