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8月22日电(记者何晓)立秋已过,安徽多地仍处于高温模式,而在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晨雾中已透出些许凉意。50岁的岳西县丰收种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三一头戴草帽、手握镰刀,穿行在近一米高的茭白田里加紧采收。
得益于平均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地势,这里的气候冷凉湿润,“反季节”的高山蔬菜正值收获旺季。

这是位于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石关乡马畈村的茭白田。新华社记者何晓摄
“从前种水稻产量少、效益低,如今我们依托当地高海拔的地理优势种植高山茭白等蔬菜,腰包鼓了起来。乡亲们靠种菜致富,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刘三一笑着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座座白色小楼掩映在远处的青山绿水间,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民富业兴的乡村新图景。
岳西县位于安徽省西南边陲,近年来,当地政府将群山环绕的地理劣势变发展优势,充分利用山区独特的气候资源,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经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以露地茭白和设施瓜菜为主的高山蔬菜产业已成为岳西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主导产业之一。
岳西的高山蔬菜有何“高”招?除了高海拔带来的纯净空气与低温环境之外,科技赋能是关键。
走进位于石关乡马畈村的高山蔬菜绿色高产高效样板区,茭白在水田中舒展身姿,一旁的大棚中,番茄、茄子等旱地作物长势喜人。“在同一田块中长期种植同种作物,会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我们在样板田中采取水旱轮作的耕种模式,不仅能改善田块土壤结构、提高肥力指标,作物病虫害率大幅降低,产量也有所提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严从生告诉记者。

这是由安徽省农科院培育的不同品种的茭白。新华社记者何晓摄
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与岳西县农业农村局深度合作,引进试验新品种100余个,培育出皖茭3号茭白、皖椒177号辣椒、皖茄15号茄子等新品种,推动种苗繁育研究取得新进展;制定针对性强、精准度高、易操作的生产技术标准,促成轮作栽培、越夏避雨栽培、嫁接栽培等30多项新技术落地应用。
不止于“送技术”,更着力于“育能力”。“以前种菜全凭老经验,病虫害一来就慌神。近年来,安徽省农科院每年组织科技人才下乡,专家们钻进地里手把手教我们科学种菜,把书本上的学问变成听得懂、用得上的实在招。”刘三一感慨道,“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跟上了,产业效益提高了不少,这都是科技带来的实打实的好处。”
在科技助力下,岳西县高山蔬菜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实现稳步提升。2024年,岳西县高山蔬菜种植面积超15万亩,产值达6.67亿元。“大别山牌”高山蔬菜正加速迈上“出山路”,售往武汉、南京、杭州等地,在城乡之间架起了一条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链”。
“未来,我们将立足自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培育高山蔬菜这一特色产业,加速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赋能高山蔬菜产业全链条提质增效,向绿色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让这一富民产业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岳西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