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3 06:10:00 股吧网页版
“牵牛”“织女”遥相望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农历七月,有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在古代,节令关乎生产活动,是祭祀、农事、饮食和娱乐休闲的综合,亦是礼和乐的统一体。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姑娘们有在这一天乞巧的风俗,又叫“乞巧节”,又因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亦称“女儿节”或“少女节”。

  “牵牛”“织女”在上古时本是两个星座的命名,后来慢慢演化成家喻户晓的神话爱情故事。早在三四千年前《夏小正》中就有“七月初昏,织女正东乡(向)”的记录,七月的黄昏,织女星发出明亮的光华,高悬于夜空。《诗经·小雅》中就有了这个神话传说的雏形:“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七夕节真正形成是在汉代,逐渐形成了“穿七孔针”“晒衣”“晒书”的习俗,到了魏晋南北朝,以瓜果祭牵牛、织女双星的风俗初步形成。《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是夕,妇人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是一种红色长腿小蜘蛛,如果它结网在瓜果上,就会被认为得到织女的青睐。宋、元之际,七夕乞巧相当隆重,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世人称为乞巧市。明、清时期,七夕风俗愈盛,各地还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清代宫廷画家姚文瀚绘制的《七夕图》分绘七夕之夜天上与人间两个场景,画面上方,长空静谧,牛郎牵着老牛与驾乘祥云的织女遥相呼应,鹊桥相会。画面下方,则是人间女子们正在进行各种乞拜活动。

  明、清以后,流行“丢针验巧”的游戏。在七月初六晚上,将碗盛满清水,放在廊檐下太阳能照到的地方,使水面晒出一层薄膜来。初七日中午,将针投入碗中,针便会浮在水面上。如果水下有花朵、鸟兽、云彩之影等,便是“巧”的象征。清代宫廷画家陈枚所绘《月曼清游图册之七月》和海派画家任颐所绘《乞巧图》分别描绘了宫廷与民间“丢针验巧”的情景。只见精心梳妆打扮的女子们围在盛满清水的瓷碗旁边,小心翼翼地向碗中投入绣花针,观者皆屏气凝神,希望好运降临。

  清代宫廷,凡逢节令,都会上演节令戏,七夕这一天上演的应承戏主要有《七襄报章》《仕女乞巧》《银河鹊渡》《鹊桥密誓》等,故宫保存的戏本和戏衣,反映了当时演出的场景。一件香色绉绸缀绣花蝶纹牛郎衣,领口及下摆缀有丝线排穗,形如遮风避雨的蓑草,以显示牛郎穷苦人的身份;一件雪青缎绣平金喜字花蝶纹织女衣,绣有表现牛郎织女恩爱的纹样,华丽飘逸。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节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美好令人向往。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