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25年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圆满落下帷幕。这场科技体育盛会吸引了五大洲16个国家280支队伍参赛,500余台人形机器人同场竞技,汇聚了全球机器人研发与应用领域的顶尖力量。
本期《对话》节目邀请到了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主办方代表与三位参赛机器人的“缔造者”, 走近最前沿的人形机器人与背后的研发者,探秘这群人类社会“新成员”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可能。

他们分别是:
姜广智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
熊友军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CEO、天工团队负责人
程昊加速进化机器人公司董事长
姜哲源松延动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首创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
意义何在?
“机器人是科技创新的一个集大成者,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产品。”姜广智介绍,“机器人走到竞技场,是它走进我们的生产生活非常重要的一步,相当于它走进了人类社会。”他表示,北京作为全球首个夏季、冬季奥运会都举办过的“双奥之城”,也许能借着人形机器人运动会的契机,迈向“三奥之城”。

姜广智坦言,第一次举办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机器人的水平是什么样?能完成多少比赛项目?能做到多少复杂的动作?“我们心里也不是非常有底。”主办方“本着能够参加、能够走进赛场就是胜利者的态度,希望越来越多机器人企业、机器人产品与机器人的研究者一起参与这个盛会。”

首届运动会包含26个项目,分为竞技赛、表演赛、场景赛和外围赛四类,是一次对机器人功能、技巧、智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探索与展示。北京北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东伟介绍了项目设置上的考量:“第一,基于现有机器人的运动能力,比如能跑能跳,运动能力是足够的。第二,考虑到真实的需求,比如医院场景下的药品分拣,连药品的6层储物台都是仿照真实的医院场景搭建的。机器人要首先完成处方的识别,再自主到某一个货架的某一层把相应的药品取下来。我们希望通过做这样的真实场景,让机器人都来演练,最终促进技术的落地。”
人形机器人创业之路
更早入局笃定前进

2023年,程昊所在的加速进化与姜哲源所在的松延动力相继成立。这时人形机器人的热度并不高。但程昊表示,创业团队需要“学会抢跑”:“创业团队和大厂怎么竞争?核心就是要更早入局,更笃定地前进。2023年我们看到了大模型的出现,机器人的交互和决策能力有了大幅的变化,甚至是拐点,所以决定开始做。”程昊与不少同事都放弃了高薪,投身创业。“因为我们觉得人形机器人或者整个具身智能行业,是未来10年、20年,甚至30年长期高速发展的行业。”

与程昊更为成熟的团队不同,机器人N2所属松延动力从学生团队起步。创始人姜哲源原本在清华大学直博,却因为发现了人形机器人变革的三大契机,选择退学创业。
“第一件事是人形机器人硬件本体的变革。2019年前后,一种超低成本的准直曲关节的方案开源发布了,这个关节一定会成为人形机器人的主流。第二个机会在运动控制算法的变革。基于AI的算法‘深度强化学习’逐渐被应用在腿足式机器人的控制领域。第三是GPT问世后,大模型和机器人的上肢操控被结合起来了。现在你和机器人说句话,它给你递一杯水,我们好像觉得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但是在当时能实现这个效果,我们着实被震惊了一把。”
人机共融
新蓝图

熊友军所在的天工团队参加了众多比赛项目。赛后,天工将整个技术的数据,从硬件设计的电路图到软件代码全部开源开放。更早之前,团队也把训练马拉松比赛运动控制的算法框架开放。“这个数据集现在有10多万次下载和使用。”熊友军分享,“我们也正在建测试和检测的平台,在开放后去服务好整个行业,真正让具身智能的产业繁荣起来。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可能真的会超过人类的数量。未来的社会一定是人机共融的社会,人形机器人会成为我们的朋友、伙伴,甚至家人。”
熊友军介绍:“行业里面有一个共识——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分三步走。第一步,在可控的环境里完成相对简单重复的劳动;第二步,在商业服务领域;最后才是走入家庭,走入家庭优先是提供情绪价值的机器人,也就是陪伴陪护,最后才是真正到家庭里面完成各种家务劳动。”
姜广智表示:“我们下一步产业政策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大对创新的支持,特别是要打造高能级的创新平台;二是打造北京市良好的产业生态,特别是围绕着制造整机和零部件体系,形成完整的机器人体系;三是进一步扩大应用,把北京打造成全球知名的机器人应用标杆城市,让更多的机器人在大街小巷、工厂、商场都能够发挥作用,让更多投身到机器人产业的人坚定信心,让更多小朋友从小就热爱科学、热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