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尽显神威后,航空母舰成为现代海军最重要的标志性装备。一个国家能否被称为真正的海上强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是否拥有强大的航母实力。
但近年来,美俄两大军事强国先后陷入“航母困境”,两国海上力量是否会因此进入“后航母时代”?
站在“十字路口”
在俄罗斯第329个“海军节”前后,最引人注目的话题是唯一一艘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的去留问题。“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自2017年进入摩尔曼斯克船坞维修改造以来,工程延期、舰体受损、舰上火灾等接踵而至,俄国防部正考虑是否要放弃这艘航母。
美国海军航母同样存在不少问题。达到最高服役年限的尼米兹级航母即将迎来退役潮,接替的福特级航母建造质量堪忧,“肯尼迪”号遭遇火灾又延迟服役,“企业”号、“米勒”号方才开工。两代航母青黄不接,进入“空窗期”几乎已成定局。在美国国内,关于是否还要将航母作为主战装备的争论声不绝于耳。

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图源:GJ
俄美两国出现“海军未来是否需要航母”的激烈争论,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
对俄罗斯来说,海军内部战略资源的争夺或许是最大诱因。今年4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海军发展会议上宣布,未来十年将为海军划拨8.4万亿卢布。从金额上看,去除通货膨胀因素,8.4万亿卢布仅相当于2012年的5万亿卢布体量。因此,俄海军各舰队与各兵种之间围绕有限资源展开的争夺非常激烈,而最终决定经费流向的唯一标准就是“有没有用”。
目前,针对“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的质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太平洋舰队原主要将领为代表的“效率派”,认为该航母维修费用持续增加却没有发挥作用,投入的经费应当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二是以俄海军联合部门为代表的“贡献派”,认为该航母对眼下“特别军事行动”的贡献为零,没有继续保留的必要;三是以俄联合造船集团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目前正在测试的“纳西莫夫海军上将”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等新装备更具有实际意义。简言之,俄罗斯多方表示,不愿投入更多经费用于航母维护,因为这实在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对于美国来说,海军战略转型或许是关键变数。2015年美国海军提出“分布式杀伤”概念,强调通过在广阔海域分散部署海上作战力量,增大敌方探测和打击难度,提高自身生存能力和杀伤能力。这一新型作战概念的重点在于水面舰艇“多”而“散”,与传统航母编队作战追求“强大”且“集中”的理念截然相反,引起战略界的广泛讨论。2016年,《国家利益》刊物发表题为“航母时代真的结束了吗”的评论文章,提出航母目标大、成本高、损失重的种种弊端。之后的近十年里,“唱衰”航母的论调在美国媒体、国会听证会等场合频繁出现。例如,美国海军财务部门计算显示,建造一艘“林肯”号航母的费用可用于制造1227枚中程反舰弹道导弹。军事专家怀斯提出,精确制导武器能够更加轻易地对准一支庞大的航母舰队。尽管航母建造的计划还在推进,但是整体进度已明显落后于早前规划。与此同时,基于两栖攻击舰和航母改装技术的轻型航母方案出现。可见,美国军方开始直面航母的脆弱性困境,评估下一步的转向问题。

美国曾依靠航母实力建立海上霸权。图源:GJ
无论是俄罗斯还是美国,对于航母何去何从的矛盾心态都是类似的。其中既有出于成本压力而不得已的“被迫割爱”心态,又有老牌军事强国面对新型武器装备、新型战争特点的“主动求变”心理,但是不管怎样,决策者已经站在了需要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
改变还是维持
“后航母时代”这一新概念,基本前提是不再单一依靠航母维持海上优势。美国和俄罗斯真的会就此转向吗?从当前形势看,两国也许会走向殊途同归的道路。
俄罗斯或将尽快转型,为建设“后航母时代”的强大海军预做准备。俄乌冲突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俄罗斯的海洋环境。随着乌克兰倒向西方,以及芬兰、瑞典相继加入北约,俄罗斯在黑海和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再次被围堵封死,只要战况不发生根本性改变,航母的使用就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有理由继续投入大量经费用于航母的维修改造。
近年来,俄总统普京及其他海军高级官员都对航母的去留问题三缄其口,同时对战略核潜艇、多功能海洋机器人等新型装备表露出高度重视与极大兴趣。分析人士研判,俄罗斯可能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更加令人胆寒”的潜艇舰队和无人力量。对于俄罗斯而言,与其为追求“大而全”再次陷入军费成本陷阱,不妨放弃已几乎失去功能的“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号航母,转而利用其潜艇的传统优势以及在俄乌冲突中积累的无人作战经验,集中军费打造“小而精”的多样化海上力量,分散部署于北冰洋、太平洋、波罗的海、黑海和里海沿岸,为俄罗斯的海洋利益提供更加灵活的安全保障。
而美国或将保持基础航母配置,为适应战略环境发展全方位力量。历史上航母是美国建立“海上霸权”的根本依靠,现实中航母也是美国展开大国博弈的重要手段。尽管各界对于航母去留的立场不一,但是从国防部年度报告和政府预算来看,美国暂且不会“迈开大步”选择彻底放弃航母。
出于国家安全战略的总体考虑,美国仍将保持航母数量的基本稳定,应对来自不同方向的威胁。针对当前航母不断“掉链子”的窘境,国防部已决定购买6艘福特级航母,确保“能力够用”。但同时,美国也从近几场冲突的经验中得到启示,认识到反舰导弹、远程监视系统、无人系统等构成的综合性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已经对航母舰队形成严重威胁。因此美国极有可能在保持航母编队基本部署的基础上,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应对潜艇攻击、无人系统突袭等高技术攻防手段的研发上,从而形成“传统+新质”的全方位海洋安全能力。
可以肯定的是,单一地依靠航母维持“海上强国”的时代已一去不返,未来的海洋之争需要的是更加综合化、全面化、多样化的力量手段。如果从这个角度看,俄罗斯和美国都开始进入“后航母时代”。
带来全新挑战
“后航母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全球海上战略格局可能发生变化,更加弹性、分散、灵活的海上力量部署将带来全新挑战。
目前全球共有9个国家拥有航母。除俄罗斯外,美国现有11艘核动力航母,最大排水吨位达到11.2万吨;英国现有2艘常规动力航母,最大排水吨位达到6.5万吨。若俄罗斯彻底放弃航母,美国保持10至11艘量级,英国如今又缺乏维护2艘航母的预算,那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有可能出现以美国和中国“一超一强”为基本特征的航母大国格局。其中,美国仍将以明显的数量优势和核动力技术优势独占鳌头,中国则以快速建造航母的势头显现出后发优势。
进入“后航母时代”,新一轮海上竞争的胜负将取决于谁掌握“非对称武器”。从当前美俄的评估情况看,如果未来爆发海战,决定胜负的关键是谁掌握了更为致命的“非对称武器”,这也是航母更具性价比的发展方向。正如俄罗斯军事科学专家科瓦廖夫所言,“现代海战已进入‘刺客时代’,再强大的舰队,也怕一把精准的匕首”。
在“非对称武器”的选择上,俄罗斯目前着重水下与无人两大方向。水下方向,“北风之神”级、“亚森”级核潜艇和“波塞冬”核鱼雷已开始大批量服役,实现了海基核威慑体系的更新换代。无人方向,“马林鱼”“角鲨”等微型无人艇先后成型,预示着俄罗斯具备了“以小博大”的攻防作战新力量。美国则更倾向于选择轻型航母和改装后的两栖攻击舰作为航母的“替代品”,从而能够在不放弃航母飞行起降功能的基础上,提供低成本、分散化、生存韧性方面的优势补充。可以预料,未来各国围绕“非对称武器”的竞争将成为关注焦点。
美俄此番围绕“航母是否有用”的再评估和再思考,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未来的海战将会怎样?海军发展的方向又在哪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表明,对于大国来说,航母是塑造海上威慑的重要根基,但航母之外还需要拥有更加多元的手段,才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海上战场纵横驰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