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支柱产业之后,房地产行业仍然在经历深度调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新建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分别为43218万平方米、4359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1%、6.2%。
穿越周期中的房地产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和模式会怎样?还有哪些发展机遇?在上周举办的2025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多位大咖就当下的房地产市场热点问题进行讨论。
陈淮:
政策调控过度集中在交易环节,这是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论坛上,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城乡建设经济系教授陈淮指出,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新时代,所以需要新模式。房地产发展的新模式,就是均衡发展的模式。
陈淮指出,过去模式最大的弊端是风险过度集中在买房人身上。新模式首先要实现产业链条上风险的均衡配置,消除购买房过程中的风险。“期房销售更多把风险积累到买房者手上,现房销售则把风险更多给到了开发商。健康发展的新模式是让这些风险均衡地配置在各个环节的参与者上,不能出了风险之后,买房人根本没拿到房,开发商卷款跑了,银行还要购房者还贷,利率风险也由贷款人承担”。
陈淮指出,房地产均衡发展,还要调整城市结构,逐步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房价问题归根结底本质上是城市结构失衡,大城市过度发展,二三线城市没有相应地协调发展起来,人口过度向优质资源短缺的超大城市融入。此外,要让市场和住房保障体系互不转嫁责任并协调衔接、灵活过渡,不能让政府和企业承担主要的责任,要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体。
陈淮表示,房地产均衡发展,还要建立供求关系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最好的调控不是建立一个政府随时松紧的阀门,而是建立不断完善供求关系的良性自我调节机制。市场经济有很多优点,其中一点是,供求失衡的时候,它具备自我调整”。
陈淮比喻,“正常情况下,身体有可以调节血压的自我机制,当这种调节机制失衡的时候,才需要吃升压药或者降压药,不是血压随时都要靠药来调节”。他认为,政策调控是有必要的,但是政策调控过度集中在买卖双方的交易环节,这是效果不佳的根本原因。
夏亦丰:
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或下滑近9%,市场仍可以稍微再乐观一些
“大部分人觉得房地产行业上行的时候,预期后面也是上行;下行的时候预期后面也是下行。但是在这个时间点上,其实可以稍微再乐观一些”。论坛上,中银证券房地产行业首席分析师、副总裁夏亦丰指出,当前房地产行业量价承压,未来总需求持续下降,预计在连续三年的大幅下滑之后,2025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仍会下降到8.8亿平米,即有将近9%的下滑。
夏亦丰认为,对于未来的行业格局,可以采取增量变精、存量优化的模式。在增量变精部分,开发商可以在新增的增量建设上提质增效;在存量优化方面,重视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不止是住宅的更新,还有很多非住宅的城市更新,这也是开发商的一个机会”。
夏亦丰认为,作为开发主体,一定要把地产和消费结合在一起。在行业“三高模式”后,房地产要转变成地产+的运营服务商,这也是运营服务赛道未来的前景。当中商业地产要从传统零售转向新消费时代的购物中心;物业管理的核心从一对一的模式,转到以物业管理公司为中心的集合型管理,从单一的劳动密集型转到科技赋能后的运营服务;养老地产从原来的卖房回款开发模式,转到一个更全周期的模式。
“原来地产公司搞养老地产,是让所有老年人住在一起;现在是要带老年人出去,不局限于养老机构内部,在于要让他们消费”。夏亦丰表示看好前述三个赛道,在购物中心,想办法培养消费者出手消费的习惯;在物业管理方面,设法从现有的资源里让业主消费;在养老方面,让长者资源消费。
李绍强:
很多行业都被颠覆了,房地产行业被颠覆的可能性相当大
论坛上,凯德发展(中国)首席执行官李绍强以凯德在2021年重组的故事,指出当前很多行业都被颠覆了,而房地产行业比较迟被颠覆。
李绍强指出,颠覆有各种方式,比如产品被颠覆。以唱片行业为例,以前一张唱片10首歌,只喜欢其中3首也得买下整张唱片。互联网时代来临后,只要交年费就可买几万首歌,唱片公司就被颠覆了。
比如渠道被颠覆。以旅游业为例,以前出国旅游要跟团,旅行社相当于当时的房地产甲方。但在OTA(互联网旅游平台)出现后,消费者自己订机票,自己买景点门票,导致了旅行社行业业务不太乐观。
第三种颠覆,即今天发生在行业的解绑的颠覆。“一般传统行业会把整套产业链捆绑在一起,变成它的商业模式。但当新的科技出现,或者新的挑战者出现,它会从中把这些有价值的产业链解绑”。李绍强以药企举例,“这和房地产行业非常相似,比如定制研发生产的机构出现,把最赚钱的部分解绑,导致药企的业务发生了变化”。
李绍强认为,一个行业的颠覆不一定只是因为科技,而是客户变了。现在买房的主力是95后,他们是科技和数字化的原住民,活在线上社会。除了好产品,他们更关注购买的过程,还有关注个性化、定制化,以及是否可以跟他(她)共创。他们习惯在线上买东西,习惯在线上获取大量的数据,也不全听生产商解说这个产品有多好,他们会更相信网上的评论。“往往他们到线下的时候,已经对你的企业、产品有了大量的资讯,他到线下来就是论证是否如他了解的信息一样,如果不是的话,那就很难跟他做生意”。
李绍强表示,面对行业变化,凯德没有考虑做整个价值链,而是聚焦在某些环节,回归客户。他认为,面对颠覆,最重要的是要靠近客户,“竞争者是比较容易观察的,竞争者在做什么,你稍微比他做好一点,他用了多少钱,你多加500块,你就可能赢他了”。
李绍强认为,房地产行业被颠覆的可能性相当大。目前有些位置已经出现竞争者,把关键的活动从产业中带走。他建议未来可以聚焦代建行业。通过AI,通过一些方法论,对客户深度理解之后,可以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陈晓欧:
REITs市场的激活,很可能是房地产转型的重要方向
在2025博鳌不动产投资大会上,F.O.G.富尚资产集团董事长、越秀REITs独立董事陈晓欧指出,2020年起,房企债务开始暴发,规模达15.8 万亿元。在此情况下,2021年,中国推出重要的房地产金融产品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
陈晓欧指出,2020年到2025年,32 家房企负债达15.8万亿元人民币,占2024年GDP的12.3%。2024年,TOP50的房企到期债务超过8000亿元,将近万亿规模到期债务,而销售额同比降40%到70%,“不同省份,一二三线城市的销售减少程度不一样,最严重的,以前能卖100套,现在只能卖30套”。项目停工、停滞下,国企接管70%新开工的项目,把房地产企业进行洗牌以后,重新建立房地产企业的白名单。2024年8月份,发改委正式发文,REITs今后在金融市场将以常态化发行。
从2021年9只REITs上市,到今天已有73只,总市值超过2000多亿的规模。陈晓欧表示,目前发行REITs的品类多达10种到11种。与此同时,国债利率,LPR利率大幅下滑。这意味着政府在扩大消费,不鼓励存款。但也看到一些新的信号,比如QFLP对有资格的境外投资人开放中国市场,上海计划建成全亚洲最大的QFLP中心,规模要超过新加坡。
陈晓欧表示,行业走过黄金时代、白银时代,“现在到了黑铁时代,但是黑铁的下面埋藏着什么?”他认为,当前房地产企业的竞争格局不能再拼开发了,现在TOP10房企的占有率已经变成35%,民营房企的销售规模同比下降将近30%。房地产从单一开发模式,现在转向多元化、服务化,“从规模驱动到价值再造,这是目前房地产盈利模式的重要的转型过程”,房地产从“开发-销售”转向了“投融建管退”的周期。
陈晓欧认为,当前谈投资的重塑,谈不良资产的收购有点早,还未到时机,“虽然时机开始逐渐显露,但REITs市场的激活,很可能是房地产转型的重要方向”。当前中国的REITs市场2000多亿元规模,大约300亿美元。全球REITs市场总规模是26000亿美元,中国市场只占到很小的份额。
“从不成熟的项目,通过金融资本和开发商、运营商的联动,孵化成熟一个项目,最后打包注入REITs进行闭环退出。”陈晓欧认为,预测未来围绕REITs,将形成破旧立新、迭代增长的全新生态体系。由此,现在并不是“黑铁时代”,而是“钻石时代”,“只不过钻石很稀缺,埋在土壤深层,很多人看不到”。
他指出,“资产为王、运营为王”是钻石时代的背景,现在面临的是商业模式的重塑,前面所有的人物和历史都将过去,历史就是这样车轮滚滚向前的。陈晓欧认为,未来资产价值重塑,金融和地产的联动会加速走强,然后专业化、精细化的资产运营管理会成为市场的最重要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