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联合资信、东方金诚、中证鹏元、大公国际等多家评级机构相继上调多家中小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涉及杭州余杭农商行、富滇银行、长城华西银行、日照银行、绍兴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秦皇岛银行等银行。
从评级报告来看,多家中小银行评级上调主要得益于持续优化的经营状况、有效的资本补充手段、积极的不良资产处置、地方政府的有力支持等,这些因素增强了中小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并推动其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政府支持力度加大
7月底,评级机构联合资信上调了杭州余杭农商行、富滇银行和长城华西银行三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其中,杭州余杭农商和富滇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上调至AAA,而长城华西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上调至AA+。
联合资信表示,浙江余杭农商行作为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在其经营所在区域历史悠久、客户基础良好,区域竞争优势保持在较强水平,且经营区域余杭区和临平区区域经济较好,为其发展提供良好外部环境。
评级报告显示,2024年浙江余杭农商行不良贷款清收处置力度加大,不良贷款率略有下降。2024年浙江余杭农商银行共处置不良贷款18.82亿元,其中清收5.32亿元,核销不良贷款13.5亿元,重组盘活及分类上调0.69亿元。
此外,浙江余杭农商行的投资类资产规模同比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末,该行投资资产净额803.19亿元,较上年年末下降10.58%,占资产总额的 31.73%。同时,浙江余杭农商行在2024年持续对存量资管计划不良资产进行处置,共核销不良投资资产2.16亿元,年末投资资产不良余额清零。
联合资信认为,浙江余杭农商行在其经营区域内存贷款市场份额保持首位,对维持当地金融市场稳定性起到一定作用,获得地方政府支持的可能性较大,通过政府支持因素上调了主体信用评级。
相较于浙江余杭农商行而言,富滇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上调至AAA则归因于资本补充和不良率的“双降”。
2024年11月,富滇银行成功发行了30亿元的二级资本债券,资本净额实现了较快增长。联合资信认为,当前富滇银行资本处于充足水平,但考虑到其业务发展较快,其核心资本面临一定的补充压力。
另外,联合资信表示,在经营方面,富滇银行贷款规模持续增长,贷款行业及客户集中风险均呈下降趋势;信贷资产质量持续夯实,逾期贷款规模保持较快速度下降。2024年,富滇银行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减值计提力度,实现不良贷款率和逾期贷款占比的双降,拨备覆盖水平持续提升,风险抵补能力持续增强。
联合资信还表示,云南省政府化债力度大,地方企业融资环境得到改善,区域经济及信用环境的向好为富滇银行业务策略的持续落实提供了较好的支撑。
长城华西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获上调与四川银行今年“大手笔”从中国长城资产手中接过该行40.92%股权密切相关。联合资信认为,该股权转让事项体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随着四川银行的加入,长城华西银行市场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
评级报告称,四川银行作为省级法人城商行,在四川省内金融战略地位突出,目前已在省内13个地市设立分支机构,各项指标表现稳健,综合实力强。随着四川银行的加入,长城华西银行有望在共享客户资源、提升市场形象、打造品牌效应等方面获得有力支持。
除了上述三家中小银行之外,联合资信还于6月将汉口银行和武汉农商行两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上调至AAA。
其中,汉口银行于2024年完成了新一轮的增资扩股,向11位法人股东募资45.86亿元。联合资信认为,经历增资扩股后,汉口银行资本实力得以增强,有助于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此外,汉口银行持续加大清收处置力度,推动存量风险持续出清以夯实资产质量基础。
在联合资信上调5家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同时,东方金诚也于近期上调了日照银行和绍兴银行两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中证鹏元和大公国际则分别上调了江苏长江商业银行和秦皇岛银行两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
值得关注的是,多份银行评级报告中均强调了区域经济及国有资本支持的重要性。
东方金诚在绍兴银行评级报告中指出,跟踪期内,该行国有股占比提升至66.94%,预计未来能够在资本补充、公司治理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继续获得当地政府的支持。
此前,中诚信国际对秦皇岛银行的评级报告中提到,截至2024年年末,各级地方财政和地方国有法人对该行合计持股为56.40%。考虑到地方政府对该行日常经营的支持记录、国有持股比例以及该行在当地金融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中诚信国际认为秦皇岛市政府具有较强的意愿和能力,在有需要时对秦皇岛银行给予支持,并将此因素纳入本次评级考虑。
此外,评级机构惠誉也于近期将授评的大部分中资中型银行的风险状况和资产质量评分展望从“稳定”调整至“正面”。惠誉指出,中资中型银行经营环境总体稳定,风险偏好逐步下降。若其风险偏好持续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其内在信用风险并增强资本缓冲。上述因素叠加趋严的不良贷款确认标准及积极的不良贷款处置措施,有望提升中型银行在整个经济周期中的韧性。
不良处置成效显著
今年1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2025年监管工作会议中明确了六大任务,其中加快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被放在首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防风险、强监管是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要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的原则。
“各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都将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作为关键一环。相比其他行业而言,金融风险不扩散、不蔓延是底线。”某城商行人士表示,“近两年来,国资承接银行股权的情况越来越多,不仅有利于银行化解风险,同时能够让银行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经济发展。从一些已引入国资的银行发展来看,在政府的支持下经营有明显好转,一些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会上调。”
“地方国资增持能够优化银行股权,而注入的资金在短期内能够缓解银行资本压力。”上述城商行人士称。
今年6月,青岛银行(002948.SZ)和泸州银行(01983.HK)两家城商行发布公告宣布增资计划,而今年张家口银行、廊坊银行、日照银行、保定银行等在内的多家银行也宣布了增资计划。《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参与这些银行定增或增持的股东大多数为地方国资。
对于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上调的原因,银行加大不良资产处置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监管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银行业全年处置不良资产规模达到了3.8万亿元。
8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二季度银行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上季末减少2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较上季末下降0.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商业银行风险抵补能力增强,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7.3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269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11.97%,较上季末上升3.84个百分点。
“监管一直强调‘轻装上阵’,加大清理处置不良。风险可控是业务做大做强的前提。”上述城商行人士称,经过化险之后,部分机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