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政策的持续赋能下,“十四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在规模与技术上跻身全球前列,更在产业生态与国际竞争力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十四五”期间,多领域,多层次政策体系为汽车产业发展定向领航。税费减免、双积分政策等长效机制持续发力,明确引导汽车工业向新能源方向转型;技术经济政策精准施策,如依据动力电池续航能力制定补贴标准,倒逼核心技术迭代升级。财政支持政策实现平稳过渡,在产业成长期提供关键支撑后逐步退出,既保障了发展动能,又激发了市场活力。
针对出口与维护市场秩序的专项政策同步推进,一方面助力新能源汽车“走出去”;另一方面规范国内竞争环境,为低速增长阶段的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政策松绑更激活了市场创造力。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强化,民营汽车企业及新势力异军突起,成为产业创新的核心力量,推动产业格局向多元、高效方向转变。
面对国际竞争加剧、产业格局重塑,国际政治风云激荡等挑战,我国汽车产业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以巩固优势。技术层面需保持高强度投入,应对新能源汽车技术革命的不确定性——氢能、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领域竞争激烈,需坚持多技术路线并行探索;出海战略需兼顾市场拓展与产业链安全,在国际化布局中守住核心技术底线;质量管控需坚守汽车工业规律,在创新提速的同时严格遵循汽车生产检测标准,规避安全与质量风险。
为引导行业稳健发展,国家监管应始终立足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的法律法规框架,辩证看待市场竞争。鼓励通过创新实现价格优化,严禁突破道德法律底线、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恶意竞争行为,依托反垄断法构建公平环境。这种“鼓励竞争+划清边界”的监管思路,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活力,又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在规范中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