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保险近年来惠及面稳步扩大、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下一阶段,如何从“量增”向“质升”阶段发展,这也呼唤行业进一步完善衡量指标体系、创新适配的产品服务。
在近日举行的“构建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国际研讨会”上,多位与会专家均提到:从给社会提供保障的角度来看,相较于“保费”,更应该看重“赔款”这个指标;判断是否为普惠保险的标准应该是看触达的人群而不是保费的额度。
上海仁达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中国太保寿险原董事长徐敬惠在现场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惠保险本质是自愿参加的商业保险,因此其最大难度在于筹资。怎样做到保费收取与保险赔付相匹配,就需要政策扶持、数据赋能,按照保险原理实现精算平衡。惠民保作为一款现象级的普惠医疗保险,发展至今需要进行升级和规范。如果一味降低保费、扩大责任则会构成风险。
普惠保险增量扩面
2024年6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推动普惠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系统阐明了普惠保险的内涵、目标、原则,擘画了未来5年普惠保险发展蓝图,为行业实践提供了清晰的路径。
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研究显示,当前普惠保险占整体保险保费收入约7%,未来5年,随着数智化发展、生态中多方力量协同等,普惠保险保费规模将达到约万亿元,市场份额将会翻一番。这也意味着普惠保险将在金融体系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普惠保险产品服务供给不断丰富。2023年7月,山西金融监管局联合山西市场监督管理局、山西财政厅共同印发了《山西省个体工商户保险保障项目实施方案》,增强了个体工商户风险抵御能力;同年,深圳金融监管局会同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共同印发了《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综合保障实施方案》,为新业态劳动者提供意外伤害保障,构筑了综合保障安全网。
“扩大普惠保险的覆盖面是起点,终点是我们要把它做成可持续性的业务,这中间就是要坚守商业属性,按照保险的规律进行市场化的运作,使它能够解决‘不可能三角’的问题,使普惠保险能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得以发挥它应有的价值。”徐敬惠表示。
中央财经大学国家风险治理与保险服务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晓林向记者表示,可及性是普惠保险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他看来,普惠保险一方面要保证充分的保险产品供给,增加服务覆盖率、可及性,以及可负担性;另一方面要尊重消费者,通过市场行为做出恰如其分的保险保障方案选择,以保证应险资源的充分适配。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人身险司监管三处处长陈剑在上述研讨会上表示,下一步,监管部门将鼓励广大保险公司继续丰富普惠保险的产品供给,通过加强数据运用、强化监管激励等手段提升普惠保险服务的质效,聚焦防范风险,统筹把握发展和安全。
破解可持续难题
行业共识在于,普惠保险发展迅猛,仍需直面三大核心矛盾:其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错配。现有产品多集中于农业保险、短期健康险等一年期产品,针对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专属产品供给以及长期保险产品不足;其二,可持续性与普惠性的平衡难题。部分地区“惠民保”、大病保险等因赔付率过高面临停售风险,商业机构参与动力待激发;其三,服务能力的适配性短板。农村地区保险网点覆盖率仅为城市的1/3,数字化服务对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尚未完全消解。
公开信息显示,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2024年抽样调查,当前,我国中等收入以下群体规模仍保持约4亿人,但其商业健康险覆盖率仅30%;2024年人社部数据显示,全国2.1亿灵活就业人员中,仅11%享有职业伤害保障。
元保集团副总裁兼总精算师张利凯在前述研讨会上表示,推动普惠保险发展需要三力:商业力、政府力、科技力。商业力即让参与的主体有利可图;政府力即政府做信用背书;科技力即通过科技降低机构运营成本。
“投保门槛抬高和理赔、就医限制日益趋紧,部分产品陷入‘能卖难赔’的困境;在小微和农村客群中,职业类别复杂模糊,这些问题亟待商业与政策合力应对。”小鲸向海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繁锦坦言。她特别举了个例子:比如“钳工”在不同作业环境下理赔标准差异巨大,直接影响保障效果。
在徐敬惠看来,普惠保险,“普”是普及,“惠”则是惠民,要降低成本而不是降保费。“保费水平低、保障水平高、保险公司盈利,这是很难平衡的一个三角。破解之道在于发挥保险风险减量管理、长期服务保障以及科技智能服务的功能,有效平衡三者关系。”
面对现实挑战,业内也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平安产险总部团体客户部总经理许乐扬认为,普惠保险正加速向“保险+服务+科技”融合发展,小微企业风险管理、养老健康预防等领域不断涌现创新实践。未来,除政府和保险业外,还需科技、护理等多方力量加入,推动形成跨行业协同的新生态。
在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普惠保险部资深经理李剑看来,未来5年,长护险有望在全国全面铺开,并纳入城乡居民和职工群体;特定人群保障有望进一步提升;慢病人群产品将持续优化,突破“不可能三角”的制约。
CAFI院长贝多广认为,与普惠信贷相比,普惠保险还有更大的难度,因为它的服务是收费在先,对于服务对象多是弱势人群来说,具有挑战性。在早期阶段,普惠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政府、商业保险和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