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3 22:52:00 股吧网页版
虚拟货币交易广告潜行社交媒体 考验平台治理能力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郑瑜

  稳定币热潮带动虚拟货币相关话题讨论度持续上升,“虚拟货币”“数字资产”等揽客信息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又现“抬头”迹象。

  近期,《中国经营报》记者在“小红书”上发现,有账号进行广告投放,向用户提供注册、下载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网址链接。同时,记者在多个社交平台上也发现,一些账号存在高频为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揽客情况。

  今年5月,国家网信办会同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处置一批散布资本市场不实信息、开展非法荐股、炒作虚拟货币交易等的账号、网站,通报典型案例中就包括通过晒群聊信息、收益截图等形式,诱导网民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等。

  对于上述情况,多家互联网平台公司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表示,对于虚拟货币交易等宣传信息,平台方采取严格管理态度。但有平台人士也坦言:由于黑灰产变种多样、隐蔽性强,在治理上确实存在挑战。

  在多位法律界和业内人士看来,“避风港原则”并不适用此类平台方,针对灰色信息的跨平台流动,作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平台应该进一步强化治理能力建设,通过技术、手段创新强化识别与拦截,并强化与监管部门的对接。

  乱象:违规揽客更趋隐蔽

  相比此前,当前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出现的虚拟货币交易揽客信息更为隐蔽。

  记者在某生活方式平台中直接搜索“虚拟货币”以及虚拟货币交易所的中文译名,无法显示任何内容。但如果换个方式结果大有不同。这些账号使用了一些暗号以躲避平台跟踪——比如个别虚拟货币币种的英文名称、虚拟货币交易所的英文名称,以及“Web3.0”“撸空投”“买U”这样的话题标签,来指代炒币过程中完成指定任务,获取项目方免费发放虚拟货币的行为,以及法币与稳定币之间的灰色兑换操作。

  根据记者亲测,在上述社交平台中,通过广告链接,不用“翻墙”[通过虚拟专用网络(VPN)]就可以登陆某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

  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记者看到,有人分享17岁年轻人通过虚拟货币投资赚取1000多万的内容,还有人晒出多部手机显示的虚拟货币收益内容,也有人将虚拟货币价格走向配以豪车钥匙晒照片。

  “每个自然月,充值且交易产品达到一定消耗的账户,提供HPV九价疫苗报销支持。”这是一则某境外交易所在朋友圈的揽客内容。记者了解到,其条件为月充金额[含OTC(场外交易)买币]大于2万USDT(折合人民币约14.4万元)。在其官网上,记者还看到了交易所为用户提供的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皮肤外观等奖励,其条件包括投入金额1000USDT(折合人民币7000元),且交易量达到永续合约50倍等条件。

  2021年9月,中国人民银行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奠定中国境内对于虚拟货币交易的监管原则。

  此后,相关活动在国内逐步走弱。但随着今年以来比特币涨势凶猛、稳定币热度升高,相关揽客、炒作甚至诈骗行为又出现“抬头”迹象。

  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飒表示,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金融黑灰产信息散步呈现出传播渠道多元化与隐蔽化、话术包装与诱导升级、蹭热点与跨界融合这三大特征。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当前虚拟货币交易炒作与金融黑灰产信息呈现出显著的去中心化传播特征。传播载体从传统论坛转向短视频平台、知识付费社群等新型场景,传播手段更趋隐蔽化,一方面采用加密圈黑话构建话语壁垒,另一方面通过元宇宙一类大家熟知但又不真正了解的概念渗透用户。

  “除了传统社交平台,如今这些信息开始向小众论坛、私密群组以及新兴的小众社交应用渗透。例如在一些特定兴趣爱好群组中,不法分子打着交流区块链技术的幌子,隐晦地传播虚拟货币交易信息,有时还会利用加密通信工具进行一对一或小范围的私密推广,以逃避监管部门的常规监测。”肖飒介绍道。

  在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看来,当下,借助新兴渠道、传播速度快、主体隐蔽也是一大诱因。互联网即时性与社交网络扩散效应,使信息短时间内广泛传播。加之,用匿名账号、虚假身份发布,常换账号平台,买“僵尸粉”造假象造成了这类信息的“抬头”现象。

  平台治理:博弈激烈挑战升级

  据采访了解,当前社交媒体、新媒体平台对于违规信息普遍采取三大类识别、管控手段:一是利用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在内的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报警甚至直接处理“不良信息”;二是作为补充的人工审查,通常是对自动化识别提出的报警或者高风险用户、高风险场景进行人工审查、审核;三是依靠举报机制。

  针对在平台上出现对虚拟货币宣传与揽客情况,有接近小红书人士表示,平台坚决抵制虚拟货币交易宣传炒作行为,对于这种违法广告采取动态监控治理。

  抖音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平台严格管控对虚拟货币产品的推荐、诱导投资等行为,对违规内容将予以处置。

  微信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经发现此类违规行为,微信公众平台将根据违规严重程度,对违规公众账号予以责令限期整改及限制账号部分功能直至永久封号的处理。

  不过,也有短视频平台内部人士向记者坦言,由于黑灰产变种多样、隐蔽性强,当前平台生态面临虚拟货币等黑灰产冲击时,治理上确实存在挑战。

  针对前述博主多台手机分享虚拟货币收益记录的视频,前述短视频平台内部人士直言:“审核人员由于无法做到专业严格对口以及面对海量视频的工作量,就可能误判成是修理二手手机相关内容。”

  北京市中闻律师事务所权益合伙人张勃提到,当前虚拟货币交易等相关内容的隐蔽性强,部分账号可能采用隐晦的语言、暗号等方式来规避平台审核,导致平台难以精准识别。“一些平台可能缺乏明确的内部管理规则和完善的审核流程,或在技术和人力方面存在不足,无法有效建立和完善内容审核机制。”

  上海靖霖(北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笛告诉记者,本轮虚拟币、金融黑灰产信息传播中的很多内容,是以“对法律、政策的解读”的形式出现的,混合着真实的条文内容、事实信息,呈现出“真实基础+不实解读”的面貌。

  这种特点也对前述三种平台主要的识别、管控方式带来较大挑战。由于混杂着真实信息,自动识别的准确率大大降低,出现漏报、误报的机会加大;而从事人工审查的工作人员以及一般用户对于法律问题难有准确判断,因此后两种方法准确性也明显降低。

  对于传播的信息越来越趋于“灰”——非黑非白、半真半假、有对有错的现状,刘笛建议平台方,一方面应该加强自动化识别的训练,提升人工审核队伍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考虑以“树立、扶持可信信息源”方式,增强高质量、可信赖的信息在“信息自由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通过“良币驱逐劣币”的天然机制,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灰色信息的流动中,跨平台协同传播趋势明显,比如利用微博话题引流,再进行微信社群沉淀,传播链路已形成闭环,呈现全链条产业化特征。

  对此,王蓬博也建议:平台首先应在内容发布前多把关,比如用自动过滤工具盯着“挖矿”“虚拟货币交易”这类敏感词,发现就先拦下;其次交易环节多留意,特别是涉及虚拟货币兑换的情况,加强与监管部门的监测系统对接;再次应加强用户教育,比如在APP开屏或者搜索时,弹出“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 的提示;最后还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新冒出来的骗术语言。

  严监管态度持续

  中国境内对于虚拟资产交易行为的打击态度一直非常明确。根据前述《通知》,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通过互联网向我国境内居民提供服务同样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对于相关境外虚拟货币交易所的境内工作人员,以及明知或应知其从事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仍为其提供营销宣传、支付结算、技术支持等服务的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依法追究有关责任。

  监管对于此类交易的严格限制,也在于其对于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伤害性较大,特别是传统的“一老一小”弱势群体对于这类信息的辨别能力不足。

  刘笛认为,这些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金融黑灰产信息散布对两类人群特别有影响力:一是充满好奇、擅于接受新鲜事物、带有较强投机动机,同时特别擅于通过网络、新媒体、社交媒体等接触新信息的人群——主要是年轻人中的投机群体;二是缺乏投资渠道,对资产保值、增值有强烈愿望,对媒体信息分辨能力较弱的人群——也就是有一定财产积累的老年人群体。前者乐于冒险以追求所谓“财富自由的人生”,后者则长期处于“一生积蓄”贬值的焦虑中,易受投资信息影响。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已经有多地提示虚拟货币相关风险。中共河南省委金融委员会办公室、苏州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微信公众号“苏州金融”、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等多地官方渠道发布风险提示,明确告知参与虚拟货币投资交易活动存在法律风险。

  监管的持续打击也给平台方的持续治理、高水平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笛告诉记者,当前实践中,“避风港原则”(由于网络中介服务商没有能力进行事先内容审查,对侵权信息的存在不知情,多采取“通知+移除”规则)已经逐渐受到质疑,“红旗原则”(网络服务商不能以不知道侵权等理由来推脱责任)被更多采用、强调。虽然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管控不良信息非常困难,但平台方必须摒弃鸵鸟思维,持续提高治理能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