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三大指数创出近十年来新高,融资余额、私募基金规模持续攀升、增量资金入市活跃,尤其股票型ETF近来吸引力增强。
与此同时,公募、私募及个人投资者等增量资金开始涌入A股市场。
其中,股票型ETF成为不少机构及个人投资者参与股市的重要渠道,其吸金能力持续增强。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最近一周全市场ETF申赎净流入超500亿元,其中股票型ETF申赎净流入230亿元。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随着理财、保险等长期资金持续入市,预计未来5年我国股票型ETF规模有望增至8万亿元。
股票型ETF抢眼
8月21日,上证指数开盘3770.68点,收盘3771.1点,创十年以来新高。
从两市成交额来看,截至8月20日,A股连续6个交易日总成交额超过2万亿元,最高超过2.8万亿元;融资融券余额也连续3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大关。
华西证券在研报中明确指出,A股新一轮牛市已然启动。站上十年新起点,A股步入“慢牛”新周期。中期展望,A股市场仍有充足空间和机会。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牛市启动以来,A股增量资金入市的趋势明显。除公募基金、外资等机构资金外,私募资金在近期牛市的增量资金中备受关注。
浙商证券(601878.SH)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年初以来,私募机构风险偏好提升,私募资金面已从此前的被动收缩转向温和扩张,叠加高仓位与乐观情绪,显示私募资金正成为本轮增量资金的重要支撑。从结构上看,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向小微盘倾斜,2025年年初至6月底,中证100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涨幅分别为9.6%、3.0%,中证1000指数表现更为强劲,明显跑赢沪深300。
从参与渠道来看,ETF基金正在成为各路资金参与股市投资的重要渠道之一。
浙商证券在最新研报中表示,自2024年下半年起,被动权益基金和被动股票基金规模出现明显增长,资金整体涌入力度高于主动型基金。ETF基金活跃度提升,自2024年三季度以来,ETF资产规模迅速扩大,成为股市重要稳定器。
此轮股市行情启动以来,股票型ETF吸金能力也在持续增强。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0日,最近一周全市场ETF申赎净流入522.07亿元。其中,股票型ETF申赎净流入230亿元。上证50ETF(510050.SH)、创业板ETF (159915.SZ)等宽基ETF成吸金主力。
与此同时,ETF交易也愈加活跃。华创证券在最新研报中指出,今年以来,上证指数持续创下年内新高, ETF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8月15日单日,ETF总成交额逼近5000亿元,达到4929.27亿元,创下自2024年10月9日以来新高,股票型ETF、债券型ETF成交额分别为1204.84、2130.92亿元。8月11日—15日,ETF总成交额逼近2万亿元,创下历史第二高纪录。
从总体规模来看,华创证券研报显示,截至8月15日,股票型ETF总规模3.21万亿元(环比增长2.8%,较年初增幅11.2%),总份额1.96万亿份。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银行业与综合经营团队主管邵科也指出,相比其他大类资产,A股对资金的吸引力存在增强趋势。当前,国家鼓励中长资金入市,持续优化制度活跃资本市场,A股市场表现抢眼,赚钱效应凸显。其中,股票型ETF表现抢眼。
上海首席经济学家金融发展中心首席基金研究院副院长杨晓东表示,当前A股市场的夏普比率达到1.23,显著优于债券市场的0.23,这一风险收益优势正持续吸引增量资金入场,7月市场新增散户数量达196万户即是明证。“在此背景下,ETF已成为资金入市的重要枢纽。上半年股票型ETF净流入规模达1.2万亿元,其中宽基ETF(如沪深300ETF)贡献了98%的增量,因其分散风险及收益稳定的特性备受青睐。与此同时,行业ETF也表现活跃。”
国际注册创新管理师、鹿客岛科技创始人兼CEO卢克林进一步指出,整体来看,宽基ETF(如沪深300、科创50)多是以机构资金为主导,7月净申购超500亿元;行业ETF(如新能源、AI等)则散户投资者参与多,尤其在政策催化下,近来短期资金积极涌入博弈高弹性的结构性行情,不少行业ETF份额月增超过20%。
风险资产配置意愿增强
在此轮牛市的增量资金“队伍”中,居民投资者也成为市场普遍关注的重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7月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同比多减了7800亿元。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认为,权益类资产(股票、基金)、债券和保险产品,因其能提供优于存款的收益,正在成为更受居民青睐的配置资产。
邮储银行(601658.SH)研究员娄飞鹏表示,7月份居民存款减少1.11万亿元的同时,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2.14万亿元。两者呈现显著的“此消彼长”,表明资金向资本市场转移的规模较大。
付一夫进一步指出,A股市场改革红利的释放也增强了对于居民投资者的吸引力。在付一夫看来,居民投资者风险偏好边际提升,从过去过度依赖银行存款,逐渐向“固收+”理财、债基、保险等低波动资产转移,同时也开始尝试权益投资,资产配置更加多元化。
中信证券(600030.SH)在最新研报中也指出,市场环境改善或带来可观的增量资金流入,为股市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居民资产配置正从“重地产、轻权益”向金融资产占比提升转变。同时,当前股票的配置性价比持续提升并可能已优于债券,具备吸引部分居民存款资金入市的动力。
惠誉解决方案旗下CreditSights 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吴梦露也表示,相较于银行理财产品和固收类基金,股票类资产对居民投资者的吸引力在近期不断提高。“这主要是由于国家队的支持、一揽子刺激政策的推出、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以及债市利率的波动等因素的影响。”
娄飞鹏认为,随着风险偏好提升,居民投资者对风险资产的配置意愿增强,尤其是股票和股票型ETF。在投资策略上,居民存款减少,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尤其是成长板块。在低利率环境下,债券型ETF因收益率相对优势,吸引了部分资金。“预计A股市场将继续吸引资金,尤其是科技、医疗、新能源等成长板块。债券市场可能因政策宽松和低利率环境继续吸引资金,但需关注信用风险。”
中信建投(601066.SH)研报也指出,在存款利率不断下调、权益资产吸引力不断上升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从低风险低收益的银行存款转向保险、基金、股票等更高收益的领域。对股市来说,这意味着增量资金的流入,有利于推动A股估值中枢上移和指数上涨。
在吴梦露看来,在经济基本面出现明显改善前,居民的风险偏好并未发生本质的改变,后续变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本市场的上涨行情是否可以延续。
中金公司(601995.SH)在研报中也指出,7月上交所开户数量相比5月增长26%,但与去年10月的高点仍有一定距离,散户还未大规模入市,但未来潜力规模巨大。“我们从超额储蓄、定期存款到期和存款活化视角测算,居民存款潜在入市的资金规模约为5万亿元—7万亿元,可能高于2016年—2017年、2020年—2021年两轮股市上涨的行情中存款入市的规模,但实际入市情况取决于宏观经济、政策预期、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
华西证券(002926.SZ)也在研报中强调,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强,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正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国际认可。过去居民部门积累了大量超额储蓄,潜在增量资金充裕,这意味着股市潜在增量资金庞大。同时,新一轮牛市已抬升居民风险偏好,但A股总市值/居民存款、A股流通市值/居民存款均处于历史相对低位,表明居民“存款搬家”仍处于早期阶段。一旦资本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则会产生居民“存款搬家”现象,从而促进“居民配置资金入市与股市慢涨”的正反馈效应。
浙商证券还指出,按照近两年我国ETF扩张速度(2023年—2024年ETF年度平均发行规模约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我国股票型ETF规模有望增至8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