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滴滴出行、T3出行、曹操出行等主流网约车平台相继宣布降低抽成比例,最高抽成降至27%以下。这一举措既是对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分配机制的持续优化,更是行业从规模扩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折。随着共享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平台企业与司机之间的关系正在重新定义,这一转变或将深刻影响城市出行服务的未来格局。
平台抽成调整体现出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的良性互动。2023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多次印发文件,明确要求“降低过高抽成比例”。这些政策指引基于充分调研,既尊重市场规律,又注重保障劳动者权益。平台企业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司机资源的稳定性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平台通过让利保持司机队伍稳定,实际上是在投资服务质量和企业声誉。
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复杂性需要系统化推进。根据司机反馈,降低抽成比例对长途订单收入改善明显,但对短途订单司机影响有限。中国消费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洪涛指出,单纯降低基础抽成可能难以显著提升司机整体收入,需要配套优化奖励机制和费用结构。网约车平台应当建立更加透明、合理的收入分配体系,让司机能够清晰了解每笔收入的构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此外,还要考虑不同运营模式下司机收入的差异性,采取差异化、精细化的调整策略。例如,对于高峰期、恶劣天气等特殊时段,可以建立动态补贴机制;对于新能源车司机,可以给予额外的绿色出行补贴。
降低抽成只是改善司机权益的起点,各地正在探索更多配套措施。成都市武侯区网约车“司机之家”,提供休憩、饮水等12项基本服务和劳动争议调解等5项特色服务,挂牌成立“道路交通纠纷巡回审理点”,设立停运损失调解窗口,有效化解矛盾风险;湖北省总工会则联合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共同出资为全省包括网约车司机在内的40万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赠送了专项意外伤害互助保障。这些“暖新”举措与抽成调整形成互补,共同助力司机群体的权益保障。这种以服务促治理的方式,不仅增强了司机的职业归属感,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提供了实践样本,值得其他地区借鉴推广。
网约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多方协同的治理机制。平台企业要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计价规则的透明度;政府部门要完善适应新就业形态的劳动保障政策;司机群体也要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诉求。只有形成政府引导、平台负责、司机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才能实现行业的健康发展,切实提升城市交通运行的整体效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付先宇(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团队、区委组织部)
责编:袁莉莉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