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算力平台建设迎来了新进展。
8月22日至24日,在山西大同举行的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随着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仪式的举行,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的接入工作,实现“平台、主体、资源、生态、场景”全面贯通。中国算力平台是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集“供、需、服”于一体,可实现不同系统、平台和工具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
工信部副部长熊继军在大会上表示,我国算力产业迈向高质量、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工信部将持续加强多元泛在、智能敏捷、安全可靠、绿色低碳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使用效率,推动算力网络“点、链、网、面”体系化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提升信息通信业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熊继军透露,工信部将深化算力赋能行业应用,推动构建算力产业良好生态。面向教育、医疗、能源等重点行业,开展算力赋能专项行动。推动“智算生态圈”建设,推广一批标志性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推动实施城域“毫秒用算”专项行动,加快建设中国算力平台。
中国智算规模已达788EFLOPS
作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之一,算力通常指计算机实现特定计算功能,并满足特定计算性能的能力。算力,分为超算算力、通用算力和智能算力等类型。其中,智能算力是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迭代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人工智能大规模应用推动算力产业爆发式发展。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在用算力中心标准机架达1085万架,智能算力规模达788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干线400G端口数量大幅增加至14060个,存力总规模超过1680EB(艾字节,存储容量的度量单位),全国算力中心平均电能利用效率(PUE)降至1.42,算力基础设施规模和水平不断提升。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表示,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算力、存力、运力,以及模型能力的协同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地区数字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处于数字经济加速跑的关键期,在算力领域持续发力并取得显著进展。
近年来,我国算力总规模年增速达到30%左右。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动下,智能算力需求呈现迅猛增长态势。
中国信通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随着智算规模的显著提升,算力呈现“智算主导、多元协调发展”的特征。算力技术创新推动算力水平提升,算力技术创新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算力产业的应用拓展提供有力支持。
报告指出,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引领新一代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未来,智算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推动各种应用场景实现变革创新,如在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带动算力、存力、运力等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
工信部负责人表示,将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逐步提高智能算力供给质量,满足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要。目前,智能算力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成式大模型、自动驾驶、具身智能、智慧城市和工业制造等领域。通过算力应用大赛累计征集的创新算力项目已经超过2.3万个,在工业、金融、医疗、能源等领域实现了规模化复制推广。预计2025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将超过40%。
算力激发产业新动能
在中国算力大会现场,算力与人工智能协同创新的各种应用纷纷亮相,加速推进产业智能化转型。
在中国移动展台,灵犀机器狗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与其互动。它具备多地形自适应、智能提醒、智能陪伴学习、智慧家庭安防与通信等多样的能力。它搭载了激光雷达和深度摄像机,具备多地形的识别功能,所以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去即时调试它的步态。当面临走坡、走石子路、走台阶等复杂的地形条件时,机器狗也可以轻松应对。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李慧镝表示,当前,算力网络正加速迈向以智为核心、算网智一体化的算力网络3.0新阶段,最终成为支撑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智能化转型的新质生产力。
中国电信基于星辰大模型的“翼医助手”为医生提供智能辅助诊疗,涵盖12万余条医学知识;文博讲解大模型通过交互问答、实时讲解等功能,重构智慧文博体验。天通智能调度平台实现卫星终端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精准定位与一键调度;视频AI技术赋能平安慧眼智慧派出所,提升治安防控与应急响应效率,守护社会安宁。
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所长饶少阳表示,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为我国的GDP贡献超过11万亿元,大概占到GDP的4%到5%。这可能带动算力的需求是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
对于算力产业未来的发展,魏亮表示,我国算力产业发展要提速提质,未来还要持续深化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夯实“算存运”底座,强化算力资源统筹协同与动态优化能力,加速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同时,依托“开放数据中心”“智算生态圈”等产业平台,打通产业壁垒,催生融合创新,共筑繁荣可持续的算力新生态。
华为公司副总裁、数据存储产品线总裁周跃峰指出,我国各个城市、行业与企业需要高度重视数据的汇聚、流通与价值释放,加快建设先进数据基础设施,从数据大国迈向数据强国,抢抓AI时代发展先机。
熊继军强调,工信部将有序引导算力设施建设,切实提升算力资源供给质量。推动完善算力布局政策体系,优化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引导各地合理布局智能算力设施,持续开展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加快突破GPU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扩大基础共性技术供给。深入开展算力强基“揭榜”行动,聚焦计算、存储、网络等重点方向,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应用推广。
在开放合作方面,工信部将持续在北京、上海、海南、深圳做好互联网数据中心等增值电信业务扩大对外开放试点工作,支持国内算力企业走出去,提升全球化服务能力。
构建算力调度“一张网”
大会期间,中国算力平台(山西)启动仪式和中国算力平台贯通仪式举行。中国算力平台正式完成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10个省区市分平台接入工作。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中国算力平台(山西)是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支撑下,于2024年启动试运行的综合算力平台。该平台具备算力分析决策、资源登记、供需信息共享等能力,将进一步推进山西省算力资源“一本账”、算力监测“一张网”、算力匹配“一站式”和算力决策“一盘棋”建设。
当前,算力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但在算力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算力监测效率不高、算力供需信息不全、算力分配缺乏全局规划、算力生态协同不足等一系列挑战。尤其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速演进下,社会对算力的需求朝着更高标准、更复杂场景持续攀升。
为突破发展瓶颈、促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产业各界自2017年起稳步推进中国算力平台的建设工作。
作为国家级综合性算力服务平台,中国算力平台集“供、需、服”于一体,可实现不同系统、平台和工具之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致力于为算力供需各方打造“中立、开放、公平、可信”的服务生态,进一步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与价值释放,让算力服务真正实现普惠化、便捷化、易用化。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算力平台运营层注册企业用户超1000家,入驻算力服务商逾100家,上架优质算力产品110余项,接入主流基础大模型和垂类模型90余个,成功承载9000余张离散卡的供应汇聚、购买和即时开通服务,为1000余名开发者提供了多源多元的在线调用服务,累计沉淀数十亿条算力监测大数据。
工信部日前印发的《算力互联互通行动计划》提出,到2026年,建立完备的算力互联互通标准、标识和规则体系;到2028年,基本实现全国公共算力标准化互联,形成具备智能感知、实时发现、随需获取能力的算力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