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国务院第九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抓住关键着力点做强国内大循环,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
这一战略布局为我国经济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实现稳健发展指明了方向,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经济行稳致远的重要使命。
消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环节,其潜能释放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也为银行打开了广阔空间。银行应以产品创新与场景构建双轮驱动,全方位激活消费动能。在产品层面,应在住房、汽车等传统消费信贷之外持续突破:面向旅游市场推出创新信贷产品,帮助消费者提前锁定行程,有效撬动旅游消费;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扩大信贷规模,通过简化流程、降低门槛,精准匹配不同收入群体的多元需求,使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为放大消费的拉动效应,银行应携手电商平台、线下零售、文旅机构等市场主体,共建多元消费生态。与电商平台联合推出满减、分期免息等活动,激发线上消费活力;与线下商超合作开展消费返现、积分兑换,重燃线下消费热情;与文旅企业共创旅游套餐信贷产品、景区门票优惠金融方案,不仅有助于便利消费者,更推动服务消费提质扩容。
在激活消费市场的同时,银行更应聚焦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加大对新质生产力和新兴服务业的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内生动力的“核心引擎”,新兴服务业则代表经济新趋势,二者共同构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增长极。银行应针对其特点创新服务模式:设立专项贷款,提供长期低息资金,助力战略性新兴产业攻克技术瓶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对轻资产、重研发的科技型企业,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将核心技术转化为融资优势,破解融资难题。
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稳定高效,是国内大循环顺畅运转的根基,离不开银行发挥金融枢纽作用。银行应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为核心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增强其整合与协同能力;通过应收账款质押、存货质押等供应链金融业务,精准纾解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难题。作为产业链的毛细血管,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直接决定整体竞争力,银行的金融支持能有效促进上下游协同共进。
针对产业链中的“卡脖子”环节和薄弱环节,银行更应集中资源重点扶持。在高端芯片制造、关键原材料生产等技术攻坚领域,通过资金支持帮助企业引进设备、吸纳人才、加速研发,推动关键技术突破,降低对外依赖。这种精准滴灌式的金融服务,既能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又能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为国内大循环夯实产业根基。
做强国内大循环是一项系统工程,银行的作用贯穿消费、产业、供应链等多个维度。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银行的主动作为将为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坚实支撑,助力国内大循环展现更强韧性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