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7月用电量过万亿度创世界纪录#的话题近日登上微博热搜。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今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这是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业内人士表示,7月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新突破,一方面,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较大成效;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中国能源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充换电三大高用电赛道打造中国经济“脱碳不减量”的新范式,数据中心、芯片厂、整车厂正在替代钢铁、水泥成为新的“用电锚”,而其背后是资本开支从地产链转向硬科技链,为绿电溢价和虚拟电厂创造商业空间。
高温拉动居民用电量
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其中,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达203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统计与数智部副主任蒋德斌表示,今年7月,全国多地出现多轮高温,拉动当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大幅增长。在持续高温高湿天气拉动下,河南、陕西、山东、四川、安徽、湖北省的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
据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数据,今年7月1日—8月5日,全国平均高温日数量为7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7月5日—8月5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其中湖北、山东、陕西、河南等省份的平均气温达历史同期最高。
此前,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副司长刘明阳在今年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迎峰度夏”期间的用电负荷屡创新高。今年7月以来,全国气温热力值拉满,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叠加南方等地的“出梅”降雨结束,呈现高温闷热天气。同时,今年7月4日、7日、16日、17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四次创历史新高,突破15亿千瓦,最高达15.08亿千瓦,较去年最大负荷增加5700万千瓦。
发电侧同样创下新高。今年7月,国家能源集团完成发电量12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4%,刷新单月发电量历史纪录。其中,日发电量连续16天超40亿千瓦时,7月28日发电量达42.7亿千瓦时,创今年以来单日发电量新高和“迎峰度夏”历史新高。
新质生产力推动用电增长
来自国家能源局的数据显示,在今年7月全社会用电量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2%;第二产业用电量5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第三产业用电量20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7%。
“7月,第一产业用电增长最高,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建设委员会委员相均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偶然性来自天气因素。今年7月,黄淮、江淮、江南等地部分地区的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0%以上,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粮食产区的农业用电激增;必然性源于我国农业电气化水平不断提升,传统农机向电动农机转型,无人机等新型设备投入使用,电保温、电补光等新技术不断应用,带动第一产业用电量的稳步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第二产业用电量持续回升,增速比上月提升1.5个百分点。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领先。在第三产业用电量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增长较快。
“第三产业用电增速高,反映出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数据中心和算力中心已成为新的用电大户,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用电量增长显著。同时,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充换电服务业也成为新的用电大户。另外,通信基站、数字经济、夜间经济等也带动用电快速增长。”相均泳表示。
在数字经济学者罗富国看来,第三产业10.7%的增长反映出服务消费的韧性,而第二产业看似仅有4.7%的增长,实则高技术制造子行业普遍两位数增长,表明结构性升级正在发生。
“脱碳不减量”新范式创造经济新空间
“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互联网、充换电三大高用电赛道,呈现出中国经济‘脱碳不减量’的新范式,即单位GDP电耗在上升,但碳排放在下降。数据中心、芯片厂、整车厂正在替代钢铁、水泥成为新的‘用电锚’,背后是资本开支从地产链转向硬科技链。这种切换让电力需求曲线变得更陡峭、更集中,也为绿电溢价和虚拟电厂创造商业空间。”罗富国表示。
数据显示,今年7月,全国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62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4%;绿电交易电量2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2%。今年前7个月,全国累计完成电力市场交易电量3.5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绿电交易电量18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2.1%。
另据报道,今年以来,上海虚拟电厂累计削峰能力突破200万千瓦,单次最大响应达116.27万千瓦,相当于一座中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为迎峰度夏提供关键支撑。
用电量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数据显示,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1亿千瓦,同比增长50.8%;风电装机容量5.7亿千瓦,同比增长22.1%。今年前7个月,全国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1806小时,比上年同期降低188小时。
“7月,全社会用电量实现新突破,一方面,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取得较大成效;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能源电力供应的保障能力能够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副教授吴微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目前我国电力供应总体平衡,但面临季节性的保障压力。面对用电需求的持续增长,在发展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的同时,要加快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的配置,增加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资源。同时需要认识到,煤电等传统能源在未来较长的时期内仍将发挥压舱石的作用。需要通过完善容量补偿机制,适度增加煤电装机,以增强系统调整性资源的充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