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保险资管机构陆续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8月24日,已有4家保险资管机构披露了半年报,合计实现营业收入69.25亿元,同比增长15.4%;合计实现净利润34.94亿元,同比增长29.3%。
4家机构均实现盈利
截至目前,已有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寿资产”)、泰康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泰康资产”)、中意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安联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联资管”)4家保险资管机构通过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发布了半年度信息披露报告。
具体来看,营业收入方面,今年上半年,4家保险资管机构合计实现营收69.25亿元。其中,国寿资产以35.54亿元暂居首位;从增长幅度来看,安联资管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7.0%,暂居增幅榜首位。
净利润方面,4家保险资管机构上半年均实现盈利。其中,国寿资产、泰康资产净利润均超过10亿元,分别为20.76亿元、13.16亿元;从增长幅度来看,国寿资产上半年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35.7%,在4家保险资管机构中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此外,安联资管上半年实现扭亏为盈。
天职国际会计师事务所保险咨询主管合伙人周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险资是保险资管行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尽管各家公司的第三方业务占比存在差距,但内部资金都会对保险资管公司的业绩有重大影响,绝大部分保险资管公司的业绩都与其股东的保险业务表现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今年上半年,行业保费收入和保险资金运用余额持续增长,叠加资本市场的表现相对较好,使得保险资管公司在营收和净利润上呈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推进第三方业务
险资是我国大资管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中占比最大的资金,以险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保险资管行业的业务动向也受到市场普遍关注。
中信金控财富委资产管理工作室发布的《国内资产管理行业报告(2025年1季度)》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大资管行业整体资产管理规模(AUM)约为163.16万亿元,其中,保险资金运用余额33.26万亿元,规模在大资管行业中位居第一。
西部证券非银首席分析师孙寅表示,保险资管机构在长期资金运用上具有先发优势,擅长大类资产配置,其不仅在固收投资中具有丰富投资经验,还在风险管控环节拥有稳健经营与审慎监管下的合规风控优势。不过,保险资管机构也存在资金来源较为单一、第三方占比较低、渠道相对薄弱、在短期和成长性权益投资方面经验较为欠缺等不足。
对此,保险资管机构在维持长久期资产负债匹配优势的同时,开始着力探索发展第三方业务,提高第三方资金占比。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发布的《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1年至2023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类资金来源占比中,系统内保险资金占比持续下降,第三方资金(除系统内保险资金外的资金,包括第三方保险资金、银行资金、养老金和其他资金)占比持续上升。
头部保险资管机构也多次提出推动三方业务。例如,国寿资产在2025年工作会议中表示,以更高起点推进三方业务发展。提升产品配置能力,增强营销价值贡献,加大跨境业务力度。
在周瑾看来,对于大力发展第三方业务的保险资管公司而言,要针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和穿越周期的需要,提供贴合保险资金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投资业绩和服务水平,赢得市场和客户。
展望未来,对于保险资管机构如何继续提升投研能力与产品收益率,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资管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研究和行业分析、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投资经验的人才、优化投资研究流程等举措加强投研能力,并采取优化资产配置、创新产品设计等方式提高产品收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