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热浪蒸腾,“世界超市”义乌进入圣诞用品发货的最后冲刺期。
上海证券报记者日前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圣诞专区内调研看到,从传统圣诞树、彩灯到新式智能装饰,节日商品琳琅满目,经营户一边用多语种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采购商,一边快速记录订单信息,现场一派忙碌景象。在十几公里外的加工工厂与仓储区,流水线全速运转,一箱箱封装完毕的货物正被发往世界各地。
今年,义乌圣诞用品出口的生产和出货高峰较往年提前1至2个月,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等成为新的增量市场。当前,国际贸易环境更趋复杂,越来越多的义乌企业主动转型,通过产品创新与品牌建设打造“护城河”,力求在逆势中实现突围。
抢时间窗口
圣诞用品出货期提前
俊洪圣诞负责人蒋江平的商铺里,挂满了各式圣诞服装与节日配饰。作为深耕海外市场的商户,其产品远销欧洲、南美等数十个国家。
“今年的圣诞订单周期明显提前了。”蒋江平说,往年圣诞用品的出货高峰通常集中在6至8月,今年从4月便已开启备货出货模式,部分急单甚至在2月、3月就启动生产。“客户主要担心物流延误和关税政策波动,所以纷纷提前下单,确保产品能赶在圣诞季前顺利上架。”蒋江平说。
义乌港的海关监管场地同样一片繁忙。装满圣诞货品的货箱整齐码放,等待完成检验检疫后施封出关。义乌海关监管一科副科长宋坚胜介绍,今年圣诞出口季的时间节点明显前移,仅5月单月的出口量就同比增幅超90%。这段时间,义乌港日均有超1200个集装箱完成通关,发往全球各地。
作为全球最大的圣诞用品集散地,义乌每年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2万多个品类的圣诞用品。杭州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浙江圣诞用品出口额达91.1亿元,同比增长23.0%,其中6至7月出口66.4亿元,占比达72.9%,足见旺季的爆发力。
新势力崛起
欧盟、拉美成增长主力
记者走访发现,今年海外客户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来自拉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订单持续增长,成为拉动出口的新引擎。
“今年上半年公司圣诞用品销售额涨幅约5%,虽然部分老客户订单有所减少,但哥伦比亚和墨西哥的外商订单数量比往年增长近5倍,成了销售增长的关键推手。”蒋江平说。
同样感受到市场变化的还有聂自勤,她经营的万圣节用品常年出口美国和欧盟,近期刚忙完今年订单的生产交付。“现在店里每天都能迎来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新客户。”在她看来,在政策引导下,交通物流的畅通、金融服务的便利,都是吸引外商前来义乌采购的重要原因。
今年圣诞用品出口市场更趋多元。海关统计数据显示,拉美、欧盟是义乌圣诞用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前7个月出口额同比分别增长34.7%和55.4%,两者合计占义乌圣诞用品出口总额的七成以上。
在不少采购商眼中,义乌圣诞用品产业链的韧性,体现了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独特价值。阿根廷采购商亚历杭德拉坦言:“中国供应链的优势很突出,既能提供符合欧盟标准的高品质产品,也有性价比出众的经济型选择,这种梯度完备的产品矩阵,在全球市场很难找到替代。”
创新谋突围
多元化布局应对挑战
记者调研发现,当前,不少企业都感受到了外需增长放缓带来的压力。订单不确定性增加、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因素,给生产经营带来新的挑战。
“今年竞争特别激烈,客户砍价很凶,有时候甚至要亏本才能接下订单。”依阳圣诞工艺品店铺负责人吴静怡坦言,在保证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如何拓展市场、寻找更优质的客户,是最迫切的事。
面对困境,越来越多的义乌企业选择主动出击,在转型升级中破“内卷”:有的商户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加工生产,而是加大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投入;有的商户引入新设计理念,推出更具个性化、智能化的产品;还有的商户通过参加国际展会、拓展线上渠道等方式,提升产品知名度和附加值。
聂自勤的团队刚研发出国风系列头饰产品,准备进入国内大型超市销售。“多元化发展是应对风险的必由之路。”她告诉记者,未来除了巩固欧盟市场,还将加大对南美、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国内市场也是重点发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