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权益类基金发力重塑信任
市场行情向好,基金净值持续修复。统计数据显示,超三分之一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已走出近3年的低谷,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投资者赎回的情况。
目前正是主动权益类基金发挥专业优势的阶段,投资者为何不肯跟随?在机构人士看来,“赎旧买新”是一大原因,而且过往长期亏损带来的负面影响仍在起作用。
针对这种现象,基金公司有所行动。从新品到营销,重视持有人利益已成为公募的第一要务。“信任弥合需要时间,更需要行业各方共同努力。”沪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表示。
多重因素影响持基心态
“最近市场不错,你们的业绩也挺好,规模应该有增长吧?”“事实上最近赎回还挺多。”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一些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获悉,多只绩优主动权益类基金遭遇赎回。
这种现象缘何而起?
“参考过往经验,普通投资者亏损5%的时候是一个赎回小高峰,其次就是回本的时候。”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透露,一些曾经在市场高点规模快速扩张的“明星基金”正在被投资者“手动定赎”——盈利一些就赎回一部分,直到全部清仓。
天风证券研报显示,基金回本过程中的确存在“解套赎回”的情况。以全市场主动权益类基金2013年以来的投资者行为为样本,一只基金过去滚动一年(或以上)处于“净值小于1”状态,而后出现月度平均净值大于1,则称为“回本基金”。回本当季和回本下一季度,基金面临超额赎回压力,形成“回本微笑曲线”。在这一阶段,由于投资者常赎回旧基金买新基金,因此老基金都存在净赎回的情况,即使是2020年至2021年的持续反弹行情中,大部分月份存量基金也被净赎回。
沪上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那些今年以来业绩不错却仍被投资者赎回的主动权益类基金中,有不少曾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真金白银的损失,是很难用回本来填补的,毕竟信任感流失了。
基金公司发力修复信任
“业绩需要修复,投资者的信任同样也需要修复。”一位基金公司高管说。
今年以来,从公司到渠道,从产品到营销,重视持有人利益已成为公募的第一要务。
某基金公司渠道业务人士透露,近期,随着市场赚钱效应提升,主动权益类基金的销售也感受到一些暖意,但是银行渠道在为投资者推介产品时仍然相当克制。总体来看,今年以来银行主推的产品中,最受欢迎的还是“固收+”基金。“现在市场热点变化快,渠道不敢贸然加大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推广力度。毕竟2021年的情况还历历在目,当年有多少‘日光基’,后面就有多少投诉”。
8月以来,随着市场持续走强,多只绩优基金陆续宣布限购。例如,8月6日至9日,中欧基金旗下3只产品相继发布限购公告,其中葛兰管理的中欧医疗创新基金将单日申购上限调整至10万元;8月12日,长信基金公布,暂停长信国防军工量化混合基金的10万元以上大额申购;即7月底将大额申购限制在20万元后,8月14日招商成长量化选股基金再次下调至2万元。
此外,为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华夏基金还专门设立了“投资者回报研究中心”,并构建了业内首个“投资获得感评价模型”,通过深入的客户调研和海量的交易数据分析来真正改善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今年以来,公司旗下‘智选系列’产品热度较高,我们一直在提醒投资者不要‘上头’‘满仓干’。我们的长期目标在于为投资者创造持续回报和成为其值得信赖的伙伴,而非短期规模扩张。”永赢基金人士表示,比起短期的管理费收入,更希望提高投资者真实收益,因为品牌价值来自每一次对持有人利益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