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图谱、为教育大模型绘制技术路线图、千余名业界专家学者汇聚一堂、万余名青少年展开激烈角逐……作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年度盛会,近日举行的2025中国自动化与人工智能教育大会,以“数字化赋能教育发展,新质力夯实人才根基”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变革新路径,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探索智能变革的新方向。
专家献智剖析教育变革机遇与路径
“智能化新阶段正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这给自动化科技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杨孟飞指出,智能化新阶段为教育带来了四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一是培养智能教师,使因人施教变为现实,极大提升了知识教育的效果和公平性;二是实现知识芯片和人脑的结合,提高了知识获取效率;三是人工神经网络和人脑的神经网络结合,让创新潜力不断增大;四是形成了新的教育制度和新的教育评估方法。
同时,杨孟飞寄语青少年,继续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中锤炼动手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在解决问题中厚植家国情怀。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围绕三大方向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在“抢抓时代机遇”方面,提出以数智化推动教育深刻变革,担负起时代使命;在“注重系统集成”方面,强调从学校、教师、学生角度出发,构建未来教育新生态;在“加强团结协作”方面,呼吁各高校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将数智化转型作为“一把手”工程,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强化条件保障。
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长、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王飞跃基于平行智能与智能教育的研究,提出了面向人工智能时代和K21教育的新基础课程——控制与自动化科学与工程,其核心思想是在K21教育过程中贯穿“干中学,学中干”,深度融合智能科技与新人文理念,通过虚实互动的智能方法,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多维教育生态,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教育应该是人工智能的第一应用场景,但现在一定要规范大模型的应用,不能让学生用了大模型之后,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反而降低了,所以必须要加强对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这种技术的治理。”王飞跃同时表示。
“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自动化专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山东大学教授张承慧说。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高新波则认为,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
成果发布为智能教育提供科学指引
本次大会发布了《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图谱》和《教育大模型技术路线图》两项关键成果,旨在为数字教育时代的人才精准培养与学科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与工具支撑。
其中,《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图谱》围绕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的结构、区域分布、供需关系、创新能力等核心维度,以多源异构、动态演化、全域覆盖的数据矩阵为基底,绘制融合空间格局、时序演进的可视化组图,形成一套涵盖创新动能的人才生态指标体系。通过“组图+指数”的呈现形式,该图谱对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人才的宏观态势、演进趋势与核心能力建设进行系统性解构与战略性研判,全面勾画了人工智能人才发展的总体画像,为科学制定人才政策、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提供了参考。
《教育大模型技术路线图》则汇聚30余位一线专家智慧,整合60余家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70余家国内外企业研发成果,调研15个省市中小学校应用案例,汇集50余份大模型产业报告、1000余篇高水平科研论文专利,总结出22个教育大模型应用场景并完成量化测评,分析了教育大模型技术发展的五大趋势和五大挑战,并给出了应用与研发落地的10项建议。
该技术路线图为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中大模型的应用提供了具体且可操作的指导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将大模型技术融入教育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不仅如此,该技术路线图还提出了我国未来发展教育大模型技术的重要挑战与战略要点,为我国科研与产业实践给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助力我国教育大模型技术健康、高效发展。
多元探索打造智能教育交流平台
除三场主旨报告与一场高峰对话外,本次大会还设置了五场平行会议,与会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数字化教师发展、中小学AI科普等热点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同步开设的教学成果展区,也聚焦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领域,集中展示了自动化、信息与智能科技领域的前沿数字化教育成果、跨学科探索及优秀教学实践案例。
同期举办的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全国决赛现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选手参加了超级工匠、机械装载等13个赛项的比拼。运用编程技术控制机器人完成火场救援、操控无人机完成规定路线的行进并精准击中指定颜色的靶标……每一个项目都兼具挑战性与趣味性。
“这是在模拟一个火场,假如有一个障碍物挡在幸存者前面,两边是墙,我们就要想办法让机器人把障碍物推开,再去救幸存者。”火场救援项目参赛选手任家卫介绍说,“以后可以用人工智能解决一些生活问题,比如说核污水净化,还有一些人没法完成的事情,可以用机器人来完成。”
“这个项目的难度比较高,具有挑战性,可以使我的无人机技术更精湛。”无人机精准操控项目参赛选手邓锦煊也表示,很享受紧张刺激的比赛氛围,同时也是一种鼓励和挑战。“现在,无人机越来越热门,我也希望以后能从事这个事业,并且坚持下去,从中获得乐趣。”
据了解,本届大赛共吸引了近20万名华人学子参赛,经过半年多的初赛、复赛选拔,最终1万余名青少年选手脱颖而出,角逐全国决赛。
“通过比赛,锻炼了学生的交流表达、组织协调等各种能力。”王飞跃表示,在传统课堂之外,还需搭建面向未来的实践路径,引导学生明晰所学知识与未来劳动实践、设计活动的内在关联,借助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手段,实现知识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