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5 06:04:41 股吧网页版
用自主研制的科学利器抵近追踪、持续探测 去揭开台风的“秘密”(科技视点·一线探创新)
来源:人民日报

  正值台风活跃期,围绕即将开展的追踪探测台风的外场试验,北京理工大学复杂环境科学探测中心科研人员正紧张忙碌着。

  “如果顺利,未来几个月,我们研制的台风追踪探测仪器‘成色’就将接受检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纯难掩兴奋:“团队多年的努力,有望得到反馈。”

  采集台风数据——

  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有许多特别的设计

  探测中心的陈列间里,摆满了团队研制的创新产品。拿起一个传感器,胡纯兴致勃勃地介绍:“采集台风数据,这是探测仪器的关键零部件之一。”

  眼前的临近空间超低气压传感器,大小如指甲盖,与一块小型电路板相连,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胡纯接着解释:“临近空间距离地面约20千米至100千米,温度、压力极低,为适应极端条件,这个传感器其实有许多特别的设计。”

  为何要专门研发仪器采集台风数据?现有的台风探测手段都有各自局限。比如,台风来临时,通过放探空气球,可以收集到一些外围信息,但难以清楚台风内核情况。气象卫星存在收集要素少、不精细等不足,且卫星在台风上方过顶时间有限,无法较长时间追踪观测。地基气象雷达一般只能在岸基探测,也同样存在要素不充足、精度不够高等缺点。

  精确描述和预测台风,依赖于长期持续探测和高质量数据。气象科学家判断,要研究台风强度的影响因素,必须采用专用仪器,从内核区对台风进行多要素、长过程、精细化的直接探测。

  走进探测中心实验室,随处可见类型多样的仪器部件。科研人员告诉记者,它们主要分为四大核心部件,分别承担精细探测、信息传输、飞行控制和同化模拟功能。

  这些仪器如何靠近台风?“上天执行任务,飞艇是这些仪器的‘母舰’。”打开团队外场实验视频,北京理工大学教授、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郑德智说,“全部展开后,飞艇最大直径可达20多米,长度则足足有100多米。”

  “台风半径可达数百千米、高度可达十几千米,生命期为3到10天,目前只有飞艇可以在这个高度长时间停留。有了它,相当于在台风上空的临近空间布设了一个探测平台。”郑德智说,飞艇下方携带着研发的仪器,通过抵近外测与直接内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台风进行抵近追踪持续探测。

  通过这套方法,科研人员有望反演分辨率至100米甚至50米级别的数字台风,这将极大提升人类对台风的认识,进而提高台风预报水平。

  适应极端环境——

  研发从基本工作起步,电脑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计草案

  按照设想,科研人员先用雷达追踪台风位置,引导飞艇机动至台风中心上空。随后,飞艇投放探空仪,通过传感器采集到的温度、湿度、风速、气压等数据实时回传至飞艇,再由飞艇传输至地面进行实时分析处理。

  记者采访时,胡纯正带领团队验证探空仪的功能。在模拟舱环境内,模拟临空环境低温、低压等特殊环境,再把10个探空仪放置其中,并观测它们记录数据的有效性和精度等。通常,一次实验要持续一周左右。

  记者小心翼翼接过一个探空仪,没想到居然非常轻。

  “探空仪主体用的是硬质泡沫,金属材料很少。”胡纯说,飞艇载荷限制很严格——整个载荷系统需控制在200公斤以内,单个仪器的重量、体积、功耗被压缩到极致。科研人员尝试了不同种类的外壳材料,最终另辟蹊径,选择了硬质泡沫。

  研制台风探测仪器,极端环境是“拦路虎”。比如,飞艇上升过程中,温度变化显著,远超普通工业级芯片耐受范围。为让传感器稳定工作7天以上,团队设计了加热控制系统,为传感器“保暖”。

  与飞艇协同作业,也是研制过程必须直面的挑战。团队在结构设计和算法上同时发力,确保了传感器适应飞艇动态姿态,稳定运行。

  “在临近空间环境探测台风,之前没人做过,我们许多工作都是从电路板设计、材料选型等基本工作起步。”胡纯说,“瞧,我电脑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设计草案。”

  以高动态湿度传感器为例。适应台风的恶劣环境,传感器要在穿云过程中快速获得精确的湿度值。为找到理想的材料,2020年,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开展攻坚,有的学生在西安交通大学一待就是半年。

  “从第一代开始,仿真、测试再设计,历经近4年反复迭代优化,一次次微调才做出最终产品。”胡纯说。

  边研发边外场试验。2022年,经过多轮实测,探测仪器进行了第一次系统集成。2022年底,飞艇在临近空间飞行80天,飞艇可行性得到验证。在江苏盐城,去年底团队首次在运动平台上验证了全套系统性能,为后续高空探测奠定基础。

  探测中心里,科研人员或讨论方案,或调试设备,他们正为临近空间环境带载荷的试验冲刺。“经过前面的积累,我对接下来的试验有信心。”郑德智说。

  紧密协同攻关——

  为了敲定一些试验细节,经常讨论到凌晨

  开展临空环境台风探测,有可能深刻揭示台风生成、演化、突变的科学奥秘,推动我国台风精准探测、科学认知与精确预报迈入领先行列。

  聆听创新历程,记者感受到,走在行业前列,离不开团队长期积累和前瞻作为。

  团队首席科学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张军长期专注飞艇相关技术研发。早期,张军带领团队研制的飞艇主要用于应急通信、对地观测等,当发生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帮助灾区保持信号畅通。为了充分利用飞艇能力,团队尝试探索在气象领域的应用。2017年,他带领团队与中国气象局联合实施艇载探空仪释放试验,这一飞艇技术的重大突破,让开辟台风探测新路线成为可能。

  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基于飞艇平台,张军带领团队攻关台风探测仪器。适应临近空间环境,科研人员从供电、飞行姿态、速度等方面进行了改装,让飞艇能够充当台风探测平台。

  紧密协同攻关是团队持续创新的“奥秘”。郑德智介绍,台风探测仪器核心部件包含飞行控制器系统、艇载气象雷达、浮空气象感知节点等七大关键设备,参与单位既有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也有北京天恒长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大家围绕同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高效完成了各自任务。

  外场试验,需要协调各方紧密配合。高校牵头重大项目,在工程总体管理和支撑上相对较弱,北京理工大学团队既做科研又承担组织工作,上百人密切配合。“为了敲定一些试验细节,我们经常讨论到凌晨,大家的干劲让我深受感动。”胡纯说。

  今年1月,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多家单位申报,获批了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这是我国在该领域唯一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不只是服务台风预报,了解临近空间环境也很有价值。”郑德智说,临近空间是卫星、火箭等飞行器的重要活动区域,准确了解这里的环境信息,有助于优化飞行器设计,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展望未来,团队要做的工作还有更多。”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