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些假农技专家借短视频平台行骗敛财的行径被曝光。这些所谓的“专家”既无农业背景,也不懂农技知识,却摇身一变成了“研究院专家”或“农大高材生”,在镜头前侃侃而谈,为农民“答疑解惑”,而其最终目的是销售劣质农资。假专家们表面“助农”,实则赤裸裸“坑农”,损害农民利益的同时,也影响了农业生产安全。
通过统一的文案、精心布置的实验室背景、冠冕堂皇的专家头衔,加上“农资店不会告诉你”“不用就亏大了”等话术,假专家精准击中农户对增产增收的渴望。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和机构运作,假专家的影响力被空前放大。“专家”人设的权威感让不少农民放下戒心,掉入“免费指导+带货”的陷阱。
“假专家”之所以能招摇撞骗,正是因为抓住了农民对农技指导的“真需求”。一些地方基层农技推广资源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农户,正规农资企业服务下沉不足,专业人员下乡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也存在缺口。由此,农民往往依赖零散的网络信息作决策,让伪装成“热心助农”的骗子钻了空子。
补齐农技服务短板,让农民能轻松接触到真实、科学、实用的农技信息,方能从根本上压缩假专家的生存空间。农业科研院校、基层农技站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短视频平台等,多元化渠道开展科普、政策解读、技术培训,提高权威信息的触达率和影响力。同时,监管也要跟上,相关部门可建立联动机制,对虚假宣传、销售伪劣农资等行为露头就打,并深挖背后生产销售链条,追究其法律责任。
“假专家”盛行,平台责任的缺位同样不可忽视。一些所谓的“专家”账号在注册时并未经过严格的身份与资质核验,一条条夸大效果、虚假宣传的视频轻松逃过审核,甚至在系统自动推荐机制的加持下,被持续推送给目标用户群体。平台资质审核必须成为硬性门槛,对于标注“专家”身份的账号,应要求其提供权威机构认证文件,并定期复核资质有效性;对于涉及农资销售的账号,应建立产品溯源和检测证明强制上传制度,确保视频中推广的农资可追溯、可查验。在内容审核方面,平台应对含有“特效”“快速增产”等明显功效字样的农技视频加大审核力度,可设置人工复核环节,对未通过审核的内容不予发布。此外,平台还可以与市场监管等部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对疑似销售伪劣农资的行为及时预警。
农业生产关乎民生大计,必须用法律的高压线、平台的防火墙和监管的铁拳头坚决铲除坑农骗农者,让真正懂农业、为农民的专家站上舞台,让科学、权威的农技知识服务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