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稻丰收、南海开渔、特色水果接连上市,南粤大地正在拉开秋收序幕。一改靠力气、吃经验的传统农业模式,AI育种、无人农场、自动养殖、智能海洋牧场等新场景、新业态在广东不断涌现。
今年2月印发的《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实施“粤强种芯”与“粤强农装”工程,以种业创新引领农业全链条升级,加快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和创新体系。
当前,广东推动拓展新质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建设广东农业智慧大脑,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全链条精准化、数智化和信息化水平,推动“汗水农业”向“智慧农业”加速升级。
2024年广东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80%。同时,代表渔业新质生产力的深水网箱养殖产量、工厂化养殖产量实现3年翻一番,全国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
在此基础上,一批百亿级、千亿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在南粤大地加速形成,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体系不断完善。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701.2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达97.54万吨,占全国产量近一半,渔业经济总产值4718.25亿元。
与此同时,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也步入深水区,前沿技术成果如何在复杂的农业场景落地,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如何提升能级、优化区域布局等议题成为焦点。8月26日上午,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将在广州召开,聚焦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粤强种芯”和“粤强农装”工程实施情况,为岭南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定向。
智慧农业走在全国前列
农机装备是“国之重器”,也是保障粮食安全重要支撑。“粤强农装”工程则是持续开展智能农机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关,构建智能农机产业链创新体系。
7月中旬,万绿智慧无人农场上,多台无人驾驶收割机开足马力展开夏粮收割。据当地农业农村部门预测,该农场今年水稻亩产达600公斤。这是广东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水稻无人农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教授罗锡文及其团队联合广东万绿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发建设,集成物联网、北斗导航、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水稻“耕、种、管、收”全流程无人化作业。
经过不断探索,广东在无人农场、无人农用机方面走在全国前列。罗锡文介绍,2019年在广州增城建设了首个无人农场,目前已在全国16个省(区、市)建了30多个无人农场,面积超过1万亩,种植的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花生。目前,全省农机总动力2613万千瓦,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0%以上。
同时,广东还集聚了全国3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培育出大疆、极飞等一批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农业自动导航、精准施药、遥感监测等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实现突破。
需要看到的是,广东“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环境,对农机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业内人士指出,当前农机行业亟需在关键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通过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切实破解部分地区、部分产业“无机可用”或“无机适用”的发展瓶颈。
此外,随着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深入推进,一批抗风浪、风渔融合、渔旅融合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拔“海”而起,推动广东从海洋大省迈向海洋强省。
在湛江,“海威1号”“海威2号”“联塑L001号”“恒燚1号”“湛农1号”等众多“深远海养殖航母”形成规模效应。今年5月,珠海海洋集团建设的国内首个海洋牧场“标准海”样板区建成投产,采用集“标准用海、立体养殖、岸海联动、智慧赋能、多元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新模式。
2023年以来,广东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我省累计建成重力式深水网箱数量居全国第一,桁架类网箱数量居全国第三,装备平台的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蓝色粮仓”进一步夯实。
种业攻坚驱动产业集群升级
今年2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广东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报告(2023—2024)》首次向外界公布了广东产业“家底”。
《报告》显示,广东树立践行“大食物观”,汇聚了全国63个顶尖育种团队,围绕28个现代海洋牧场适养品种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畜禽水产和农作物相关成果打破技术垄断。
据悉,2023年以来,广东在全国率先突破南海大黄鱼、黄金鲹、章红鱼、黄唇鱼、巴浪鱼人工繁育技术,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居全国前列。此外,水稻育种技术全国领先,形成“粤稻现象”,瘦肉型生猪、白羽肉鸡、樱桃番茄等品种培育取得重大进展。
整体上,广东以“粤强种芯”工程为牵引,协调统筹全省的种业创新资源和产业布局。例如,广州是集聚多元化创新资源的“种业之都”,深圳聚焦生物技术前沿突破,佛山深耕畜禽种源的关键技术研发,湛江则强化海洋牧场良种供应保障,构建起从实验室到渔场的全链条育种体系。
种业振兴是产业振兴的基石。伴随育种技术的突破,广东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也不断提质增效,在研发、生产、加工、流通与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同步升级,显著增强产业协同效能。
例如,广东优质鸡产业的重要产区新兴县已形成以现代农业产业园、优质鸡产业园为代表的“1+5”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并于近日启动了“中华土鸡产业基地”建设,未来将进一步完善从育种研发、标准化养殖、精深加工、冷链配送到品牌营销的全产业链条,推动“新兴土鸡”从农场走向全国餐桌。
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广东还积极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2022年,广东率先创建预制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如今已布局有15个省级预制菜产业园,形成多点开花的格局。据悉,佛山南海区的预制菜产业园相关企业已超过1500家,配套冷库容量7.5万立方米,鱼片、蒜香骨等单品销量全国第一,连续两年入选全国预制菜产业百强基地,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7月28日,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深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该报告指出,下一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将按全要素集聚、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思路,着力培育2个万亿级现代化海洋牧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集群,以及粮食等10个千亿级和茶叶等20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同时,要培育壮大1500家农业骨干企业,争创一批全国“链主”企业。
据悉,围绕这一发展思路,会议将深入探讨相关实施路径与创新机制,为破解当前产业难点、把握未来发展机遇提供明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