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5周年的重要时刻,这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望,更是面向未来的全新启程。45年风雨兼程,这座曾经的边陲小镇以其“敢闯敢试、开放包容、务实尚法、追求卓越”的精神基因,用无数创新实践书写了“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从1980年《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获批,到喊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强音,再到“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被载入史册,深圳以先行者的姿态,为中国改革开放开辟了崭新的道路。
站在这一关键节点,我们看到,深圳从昔日以国贸大厦为代表的“深圳速度”地标,到如今以平安国际金融中心为代表的城市天际线,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从最初的“三来一补”到今天的“创新之都”,产业结构实现了质的飞跃。
然而,无论地标如何变迁、产业如何升级,特区人锐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始终未变,这种“探路者”的基因,深深刻在这座城市的脉络之中,成为其持续领跑的“隐形引擎”,也正是在此基础上,深圳开启了向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迈进的新征程。
从“三天一层楼”到“一城百业兴”:产业升级的“深圳密码”
在深圳前海综合保税区的厂房里,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正忙着检修磁共振线圈——这些从全球运回的核心部件,经拆解、调试后将重返国际市场。
“过去受旧零部件进口政策限制,出口设备只能‘带病工作’或换新件,现在政策打通了,我们已维修超2000个线圈,货值超6000万元。”西门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付光明说。这一突破,源于深圳海关推动将磁共振零件纳入“综合保税区维修产品目录”,这也是深圳45年创新驱动的一个缩影。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过45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崛起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深圳速度”,同时享有“设计之都”“创客之城”等称号。
改革开放40多年间,众多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地标”在深圳不同时期鲜亮登场,把这些地标串联起来,就是一部完整的深圳特区发展史。
从最初以“三天一层楼”速度建成的国贸大厦,到号称“亚洲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再到京基100,以及楼高660米、深圳最高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深圳的天际线几经变换,从原来的“关内”逐渐转向“关外”,延伸至深圳湾和前海。
这些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深圳特区的一张张亮丽名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这片热土日新月异的变化和翻天覆地的巨大成就。
随着城市地标的变迁,深圳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以电子元器件集散地华强北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到今天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深圳实现了从“制造”到“智造”的华丽转变。
1987年,深圳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关于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暂行规定》,由此催生了一批高科技民营企业,华为、中兴等知名企业均创立于这一产业背景。
2019年,深圳高新区规划总面积扩大至159.48平方公里,将打造成为深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引擎。深圳的创新活力,正由那些深耕于细分领域、敢于技术“破冰”的“小巨人”企业生动诠释。这些企业是深圳创新活力的微观投射,更是这座城市持续领跑的“隐形引擎”。
从电子大厦到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从华强北的电子商城到粤海街道的科技公司,深圳的地标变迁,本质上是产业升级的缩影。45年间,深圳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向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现代物流、金融业协同发展的模式,再到如今聚焦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等平台加速布局,这座城市正以“深圳智造”续写特区本色。
从国贸大厦到前海妈湾港:效率为王的“深圳速度”新内涵
清晨六点,深圳湾的薄雾还未散尽,前海妈湾港的集装箱码头已响起龙门吊的轰鸣声,无人桥吊正精准装载印有“中国制造”的集装箱——这里每分钟都在诞生新的跨境贸易数据。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是深圳特区45年发展历程中不变的精神内核。
这一精神体现在方方面面。在城市建设上,2万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深圳,创造了三天建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在交通建设上,历时仅2年4个月建成通航的深圳机场,实现了全国机场建设中自筹资金建设的创新;在口岸通关上,罗湖海关大胆提出“红绿通道”设想,开启了现代化旅检的第一步,技术革命让通关效率实现飞跃。进入新千年,罗湖口岸更是成为科技赋能的试验场。
在物流运输上,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以“空港智慧物流改革”重构了空港物流流程。AGV(自动导向车)物流机器人昼夜不停搬运,闸口畅通无感识别、一体化调拨平台快速响应,进口货物24小时“即放即提”,出口货物当天起飞。据深圳海关统计,前海合作区2025年1—7月进出口总值4100亿元,同比增长5.53%,这正是深圳“效率为王”精神在新时代的最好体现。
“我们深入推进‘智关强国’赋能行动,以海关之智助推空港物流畅通,在机场深畅货站创新推出了‘空港智慧物流改革’,重构了空港物流流程,货物在进闸卡口就实现了无感识别、智能分流,放行货物快速收货、抵港直装,通关非常‘丝滑’,我们还搭建了海关平台,融合关企全流程物流数据,货物周转效率大幅提升,助力货站年设计保障能力提升63%。”深圳海关口岸监管处运输工具及物流监控科科长邓小鹏介绍。
同时,深圳海关聚焦航空口岸货物转运业务发展,实施“空侧直通”创新监管模式,省去了货物反复运输、多次安检的环节,允许货物运抵后直接从机坪进入国际货站,实现货物“一次装卸、一次入库、一次交接”,转运效率提升约70%,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享受到通关提速增效的红利。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前海合作区成立15周年。作为“特区中的特区”,2024年,前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08.8亿元,同比增长8.6%;固定资产投资1691亿元,同比增长10.1%;进出口7066.5亿元,同比增长42.4%;实际使用外资266.5亿元,同比增长7.4%。
前海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资、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并将把不少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任务率先在前海落地,正以更澎湃的浪潮,叩响更高水平开放的大门。从新中国第一经济特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定位不断更新迭代,但其锐意改革、勇往直前的初心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