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渭南,一座西北小城正试图在低空经济的城市竞赛中完成一次关键跳跃。
2025年2月26日,当渭南市委书记樊维斌、市长陈晓勇与陕西华鹰众行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鹰航空”)董事长龚升平共同签下战略合作协议时,这座陕西小城终于实现了低空经济产业链“从0到1”的突破。
华鹰航空无人机生产总装基地的落地,不仅带来了30亿元的订单,更让渭南这个工业底子薄弱的西北城市,挤进了炙手可热的低空经济赛道。
两张底牌,抢位万亿赛道
当低空经济在2024年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再度被强调“安全健康发展”,这个万亿级新赛道,催生了炙手可热的产业和投资机遇,引发全国城市竞相入局。
作为贯通一二三产、串联全产业链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北上广深携产业积淀冲锋,苏州、成都等新贵亦不遑多让。陕西版图上,西安是传统航空航天产业重镇,坐拥航空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榆林凭借广袤空域吸引无人机企业试飞。夹在中间的渭南,似乎并非天然主角。
然而低空经济赛道初启,胜负未分,“非头部”城市也并非没有机会。
在智能手机、汽车等成熟产业里,后发城市难有胜算,但低空经济作为新兴产业,尚在“襁褓期”,没有固化的产业格局,没有垄断的技术壁垒,甚至连空域管理规则都在摸索中。
因此,低空经济更像是一场重新发令的马拉松,为众多中小城市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同一起跑线”机遇,一旦找准“飞起来”与“用起来”的路径,便有望实现产业跃升与城市能级的突破。
渭南这座关中平原上的城市,坐拥肥沃的关中平原,有陕西第二大人口基数,亦有三线建设留下的工业基因,发展潜力本就不容小觑,关键在于如何激活禀赋,为工业发展寻得新的突破口。
而敢下场的底气,在于渭南握有的几张独特“底牌”。
渭南悄然握有的第一张底牌,是国家级稀缺资源,为航空工业民机试飞中心与蒲城内府通用机场,这也是低空经济最为重要的底层基础设施。
前者于2016年落户卤阳湖现代产业开发区,具备承接C919等大中型民用飞机科研试飞、性能试飞及适航验证试飞的顶尖能力;后者自2009年建成投用,长期服务于直升机、无人机、小型私人飞机等。
“内府通航机场本身就定位在低空领域,过去主要服务于有人驾驶飞机,开展空中体验、科研试飞及航空作业等业务。” 渭南经开区临空经济聚集区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内府机场拥有半径8公里、高度2000米以下的本场空域。而民机试飞中心的空域范围更广,这为各类民用飞机,特别是低空飞行器,提供了一个非常便捷的试飞平台。”
当低空经济风口骤起,这些沉淀多年的航空基础设施,成了渭南最硬的筹码。2025年渭南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依托渭南经开区民机试飞基地,发挥地域、空域资源优势,抢占低空经济产业新机。
第二张牌为区位优势,渭南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陕西省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通往中东部的“东大门”。这种“低空枢纽”的潜力,为低空经济所需的要素流动、产业协同和市场辐射提供了天然便利。
更隐蔽的优势是人才储备,当地高新区发改局负责人向记者透露,从宏观层面看,华鹰项目的落地是重大进展;而从微观层面看,渭南市现已拥有多家无人机培训学校。这些学校虽然单体规模不大,但在数量上形成了显著优势,其业务范围主要涵盖农业无人机应用、无人机表演和摄影等领域,也恰恰契合了北方城市的实际应用场景。
记者在天眼查统计发现,渭南现有约14家无人机培训企业,这意味着当一线城市还在争抢航空工程师时,渭南正在悄悄攒起了产业急需的“蓝领军团”。
抢下“链主”,实现从0到1
基于对自身禀赋的清醒认知与对产业趋势的前瞻判断,在这场关乎未来格局的“经济新赛道”竞跑中,渭南开启了精准狙击。
2025年2月,华鹰航空HE-1大型无人机总装基地落地渭南。
华鹰航空的选择,成了渭南抢位低空经济的关键一跃,也让渭南低空经济实现从0到1。
公司由严建亚、三人行、和翎资本以及西飞、空工大、一飞院的团队组建。
严建亚是本土上市企业三角防务、巨子生物的创始人,在航空产业深耕多年,三人行与和翎资本在航空投资领域经验丰富,而来自三大航空院所的发起人团队,则拥有多款国家重点型号飞机的设计与制造背景,属于核心技术力量。
这样的精英组合下,华鹰航空的HE-1大型无人机项目进展神速,仅历时18个月即实现首飞,成为我国首个大型多功能固定翼无人机,集成了运输、空投、侦察、监视和应急救援等多种功能,预计2025年底前投入批产。
对于华鹰航空这类具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的“链主”企业,全国城市都在向华鹰抛出橄榄枝,而渭南的打法显得格外务实,市级领导亲自带队主动出击招商。
“当时联系沟通的城市很多,都希望项目落地,也给出了诸多支持政策。”渭南华鹰航空负责人张文坦言,但在多方考察权衡后,华鹰航空最终选择了渭南,并一举投入10亿元建设总装基地。
张文告诉记者,渭南拥有独特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华鹰HE-1大型无人机的目标市场定位于1000公里范围内的物流运输,未来业务将重点聚焦于各地级市,并以通用机场作为核心运营基地。从渭南起飞,1小时内即可抵达周边多个城市,符合华鹰应用场景布局。“我们将依托通用机场网络,布局低空物流运输体系。一旦物流业务成熟并形成规模,自然会吸引物流企业布局相应的物流基地。”
另外,选择渭南也是看到了地方招商的诚意及支持力度,张文坦言,“渭南的支持极大程度化解了企业重资产投入的顾虑”。
华鹰航空项目由渭南市级领导亲自带队对接,主动出击,项目选址所在的渭南开沃新能源产业园,其现有产能与配套资源有效缩短了建设周期,降低了企业投资成本,同时也盘活了当地存量资源。
华鹰航空的落地,也符合“西安研发,渭南制造”区域协同。张文介绍,“目前华鹰的研发场地在西安,总装基地在渭南。”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亿元,贡献税收约1.2亿元,提供500个就业岗位。
记者从渭南高新区获悉,该项目进展顺利,多旋翼厂房改造已完成,整个改造工程约在8月底竣工。而渭南布局也并未止步于此,为完善产业生态,当地还计划在项目附近闲置区域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提升场区内配套水平。
产业的爆发,从来少不了资本的推波助澜。渭南市产投集团联合陕西省政府引导基金、和翎资本共同设立了低空经济产业基金,正在扮演 “产业链黏合剂”的角色。
该基金旨在为华鹰航空无人机总装基地项目提供全链条支持,并推动后续渭南无人机总装基地与航空新材料、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
产业图景,缝隙里找风口
华鹰航空无人机生产总装基地的落地,让渭南拿到了低空经济的入场券。
而龙头企业、头部项目的带动效应立竿见影,华鹰航空无人机生产总装基地签约的同时,华鹰航空与中通快递等5方企业签订100架、超30亿元的 《购机意向协议》。
项目尚未投产,订单已如雪片般飞来,而对渭南而言,华鹰航空落户更长远和诱人的产业图景在于围绕其展开的低空经济产业链。
在华鹰总装基地周边,渭南3D打印产业培育基地的3D打印技术正在重构航空制造链条,让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成为可能,也恰与无人机制造形成产业协同。
负责基地运营的渭南高新区火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白冠宇告诉记者,3D打印让无人机设计迭代与适配效率大幅跃升,从机翼到油路管道,产业园的增材制造企业完全能赋能无人机制造。
白冠宇举例表示,如陕西斐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联合西安交通大学研发的耐高温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可拓展应用于无人机机身制造,有效增强机体的轻量化水平和高温环境适应性;陕西益信伟创智能科技研发的高效换热技术,可显著提升无人机的热管理效能,优化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延长续航时间并增强系统稳定性。铂力特研发的无人机钛合金结构件一体化成型技术,能实现无人机核心部件减重,提升量产良品率。
在白冠宇看来,“渭南发展低空经济,3D打印技术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恰好契合了中小城市的产业承载力,与低空经济产业互补和协同”。
如果说产业协同是当下可见的产业图景,那么围绕华鹰航空的产业链,则是渭南低空经济的未来蓝图。
“低空经济这个赛道,渭南有机场空域这样的基础设施优势,也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但整体来说渭南工业底子薄弱,我们想做低空经济,但不知道如何下手,也没有系统的规划,都是在摸索阶段”,渭南高新区招商口的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华鹰航空的落地,渭南低空经济从0到1,围绕“链主”企业,渭南低空经济的产业蓝图算是清晰了,但如何从1到多,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华鹰航空总装基地为产业核心,上述招商负责人透露,当地已经在做上下游供应链的“精准招商”。
“我们会梳理供应链,分析各零部件的来源,看哪些环节能在本土解决。基于采购数据和物流成本分析,有针对性地引进配套企业,招引国内领先的无人机整机制造商、核心部件供应商投资建设、运营。”
当地相关负责人算得很清楚:“只要无人机的电机、电池、航电系统有 30% 能在本地配套,就能形成产业生态的良性循环。”
同时,渭南高新区正计划为无人机飞行做基础配套,未来构建 “整机牵引—部件协同—场景驱动”产业生态。
拥有航空工业民机试飞中心与蒲城内府通用机场的渭南经开区,则将产业锚点最先投向了低空人才培训、空域管理服务这些细分领域,“最近我们招了做无人机飞手的培训机构,北京一家公司,想先做培训和低空管理服务。”渭南经开区临空经济聚集区负责人称。
尽管渭南低空经济才刚刚起步,但渭南的抢位故事,撕开了低空经济竞争的另一面,当头部城市争夺“高大上”的研发设计时,中小城市未必没有机会。
低空经济的细分赛道里,藏着无数个“小而美”的机会。渭南的抢位战或许证明了,在新兴产业的版图上,从来没有永远的边缘,只有没被发现的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