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布修订后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设计标准》(DB11/T995-2025)(以下简称“《标准》”)。修订后的《标准》将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最高运行速度由每小时100公里提升至每小时120公里。
接近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人士对《中国经营报》记者介绍,当前北京市已经开通运营的部分地铁线路最高运营时速已达到100公里/时,如采用“大站快车”运营模式的地铁19号线一期工程已于2021年年底开通,列车最高运营速度为100公里/时。
“正在规划阶段的19号线二期工程,最高运营时速将超过100公里/时,《标准》的及时修订,更加符合北京市地铁快线的设计要求,也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乘客的出行体验。”上述人士表示。
根据《标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应根据运营需求选择站站停、快慢车、互联互通、灵活编组等运营模式,并应明确列车运行、调度指挥、运营辅助系统、维修保障系统的功能和人员组织。
在快慢车运行方面,《标准》明确,快慢车运营线路快车速度效率不宜低于60%,慢车速度效率不宜低于40%。也就是说,如果列车最高设计速度为每小时120公里,快车旅行速度需至少达到每小时72公里,慢车旅行速度需至少达到每小时48公里,旅行速度是衡量列车在全程运行中平均速度的指标。
对于列车灵活编组,《标准》提出,当采用灵活编组运营模式时,灵活编组可选择不同固定编组列车混跑运营,也可选择以小编组列车为基本单元,通过物理解编、重联实现大小编组灵活运营。
当前,城市轨道交通存在不同运营时段和阶段客流不均衡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市一直在研究地铁灵活编组运营模式。
北京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人士透露,从技术上来讲,实现地铁车辆的灵活编组已经没有障碍,但从运维角度讲,如果经过同一个站台的列车存在大编组和小编组,可能给乘客带来不便。例如乘客在某个屏蔽门前排队,结果来了一个小编组列车,排队的这个屏蔽门不开,这必然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采用灵活编组运营,对轨道交通的运营管理、行车控制、智慧车站建设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截至2024年年底,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879公里,日均客运量接近1000万人次,已由高速发展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表示,本次《标准》修订总结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经验,体现首都特色,全面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
在提升服务品质上,《标准》提出,采用通道换乘的车站,当换乘通道的长度超过120米时,宜在通道内设置自动步道,改善长距离换乘体验;旅游站点宜结合车站周边用地,围绕乘客进站路径,统筹设置旅游服务中心和行李寄存处等设施,提升旅游服务温度;在车站站厅和换乘通道内的非乘客疏散区,可设置一定面积的便民服务设施,包括零售商铺、自助服务区和展览场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