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旨在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办成一件事”,为上海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
精准施策破解难题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研创新转化为经济动力的关键环节,有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关乎万亿级经济增量。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政务服务改革的背景下,上海精准施策,推出此方案。
记者注意到,《方案》并非简单执行国家指导意见,而是将其应用于科技成果转化这一复杂专业领域。
上海作为国家创新高地,致力于系统性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长期难题。《方案》围绕五大核心支柱,构建全新服务体系,通过集成化、数字化手段,重塑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全链条生态,目标是提升行政效率,系统性优化创新环境,巩固上海在长三角乃至全国创新版图中的核心地位。
根据《方案》要求,推动相关行政事项集成办理。将上海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和专项资金申请、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事项集成在“一件事”范围内,建立“一站式”集成办理的服务窗口,不断拓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科技政策、人才政策、职称评审等事项的办理渠道,做好动态更新与政策解读。
相关行业人士分析称,《方案》将过去分散于不同部门的行政事项,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知识产权专项资金申请、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整合至统一数字化入口。这不仅解决了创新主体多部门奔波、应对不同申报要求的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而且该平台作为动态演进的生态系统,未来将不断纳入更多科技、人才相关服务,成为功能持续扩展的创新枢纽。
提速审批增加透明
《方案》指出,要发挥“一件事”集成办理作用,分步推进改革,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等事项,建立“免申即享”“即申即享”适用标准、“信用+监管”体系、动态抽查与容错机制,建立快速办理通道;强化跨事项、跨部门数据互通,推动数据共享复用。
此次方案引入多项流程创新,为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建立“免申即享”和“即申即享”快速通道,构建“信用+监管”体系。
上述人士认为,这些举措标志着政府服务理念从被动审批向主动服务的转变。“免申即享”利用大数据分析主动授予政策红利,“信用+监管”模式在提升效率与控制风险之间取得平衡,为高校管理者等决策主体提供制度保障,激励其更高效推动成果转化。
另外,根据《方案》,聚焦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汇聚上海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功能型平台、概念验证平台、中试基地、高质量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展会活动等核心资源与服务能力,开放科技成果价值评估、科技成果供需对接工具模块,提供科技查新、科技成果登记等办理通道,基于各类创新主体的需求动态更新资源信息。
平台汇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关键资源,包括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基地、高质量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等,还集成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和供需对接等实用工具模块。上述人士直言,这解决了科技转化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创新者搜寻成本,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研究到市场应用的进程。
此外,构建全面、可检索的知识库,包含国家及地方关于成果处置、收益分配、税收优惠等关键环节的法律法规政策库,以及针对赋权改革、合规风险防控、技术合同拟定等高频需求的实务操作工具包。这一知识库使关键信息获取便捷,降低中小企业和科研人员的合规成本。
交互式反馈闭环
根据《方案》,平台设立专门咨询与问题解决通道,采用“线上一键分发—部门联合响应—问题闭环处置”模式,为个性化、复杂化诉求提供“兜底”机制,确保复杂问题得到跨部门协同处理,保证系统的响应能力和适应性。
数字化转型是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的关键赋能手段,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一体化平台能够极大提升转化效率与成功率。《方案》中的“一件事”平台正是数字赋能的典范。
该人士进一步指出,其通过跨部门数据共享实现“免申即享”,利用智能算法进行供需匹配和政策推送,连接生态系统中的各类参与者。
业界认为,上海的科技成果转化“一件事”方案是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系统性改革,虽面临跨部门数据整合、创新文化培育、平台服务质量维系等挑战,但改革方向明确、决心坚定,意味着更友好的创新环境正在形成,其成效将影响上海作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