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会计监管报告》(下称《报告》)。证监会表示,上市公司总体上能够较好地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但仍有部分上市公司存在会计处理或财务信息披露错误。笔者认为,要加强培训、引导和监管,以提升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报告》指出了“收入相关问题”等七方面问题,其中又包含不少小问题。比如,在收入问题方面,存在未恰当采用时段法确认收入和成本、未恰当核算点价模式下的销售收入、未恰当处理销售返利、未恰当处理合同履约成本等问题;在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相关问题方面,存在预期信用损失计提不恰当、未正确区分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等问题。
在笔者看来,剖析这些问题的实质,可能是部分上市公司在准则执行方面存在选择性,只挑有利的条款来执行。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重形式轻实质,虽满足基本格式要求,但关键信息却模糊不清。部分上市公司会计估计与判断随意性较大,会计估计脱离业务实际。
为推动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不断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准则规则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董监高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相关人员需深刻理解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监管部门应联合行业协会、专业培训机构,定期组织高水平、全覆盖的培训活动。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确保不同岗位人员能精准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知识要点。培训内容不仅要涵盖最新的会计准则变化、财务信息披露规则修订要点,还要结合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提升培训的实用性。例如,针对收入确认时段法等问题,可邀请专家详细讲解准则内容与实际应用技巧。
二是加强实践指导,统一执行标准。针对市场热点难点会计问题,监管部门可通过发布案例解析、指引文件等方式,明确相关会计处理和披露要求,提升资本市场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和财务信息披露规则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组织行业专家、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代表定期召开研讨会,就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探讨,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共识和操作指南。鼓励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在遇到复杂会计问题时,主动向监管部门咨询,监管部门应及时给予专业指导意见,避免因理解偏差导致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错误。
三是强化内部治理与审计监督。上市公司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加强对财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审计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财务处理不当等问题。董事会、监事会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对公司财务报告的编制过程、重大会计政策选择和会计估计进行严格审查。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外部监督的重要力量,要保持独立性和专业性,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工作,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计,确保审计质量。
四是完善监管机制,增强监管效能。交易所、财政部门、证券监管部门等可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及时交流监管信息,形成监管合力。同时,证券监管部门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的财务信息监测系统,对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数据和潜在风险点。在对上市公司年报审核过程中,若发现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存在可疑线索,稽查执法部门可及时介入进行深入调查;对于调查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后续监管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对典型案例进行公开曝光,以儆效尤。
总之,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持续完善“教育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惩戒”全链条机制。只有多方协同发力,才能真正筑牢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基石,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助力市场健康发展。
(作者系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