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中州,高朋满座。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在各方的期待中启幕,并在热烈掌声中落下帷幕。本届论坛以“开放”与“风险管理”为关键词,来自监管机构、境内外交易所以及产业界的众多代表集聚一堂,围绕中国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发展等热点话题深入交流,共同描绘期货市场国际化发展与期现深度融合的新蓝图。
凝聚共识,开放迈入新阶段
论坛上,各方嘉宾一致认为,持续扩大开放是中国期货市场行稳致远的重要路径。中国期货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杨光表示,期货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联动效应的关键环节,更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实践。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推进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能够为国际市场提供更多的期货和期权产品供给,吸引更多境外客户参与,提升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力。
期货日报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中国期货市场在对外开放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一是“引进来”。自2018年首个对外开放期货品种原油期货上市以来,截至2025年7月底,境内已有24个特定品种,覆盖能源、金属、农产品、航运等领域。摩根大通期货、瑞银期货、摩根士丹利期货等期货公司已实现100%外资持股。二是“走出去”。自2006年首批6家期货公司在香港设立子公司以来,截至2025年6月,境内期货公司共设立境外一级子公司22家、二级子公司39家、三级子公司6家,注册地涉及中国香港、新加坡、英国、美国等地,并获得部分主流大宗商品交易所的交易、清算会员资质,我国期货市场初步具备为客户提供全球范围内综合金融与衍生品服务的能力。
“对外开放是服务产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抓手。”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境内外产业链企业对风险管理、定价服务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强烈。未来,郑商所将持续探索跨境合作,不断优化制度体系和环境,推进境内外企业广泛利用期货价格进行贸易定价,更好赋能实体经济。
嘉利高全球包装部经理加雷斯·兰姆介绍,过去一年,嘉利高多次运用瓶片期货进行套期保值,锁定跨境瓶片价格波动风险。目前,嘉利高正积极推动郑商所期货产品的跨境使用,引导PTA买家从固定价转向期货定价,为无法直接接入郑商所交易系统的国际实体企业定制风险管理方案,让更多市场主体共享中国期货市场价值。
翱兰农业中国及东盟区总裁Himanshu Chaturvedi(贺满袖)表示,中国期货市场开放步伐加速,制度创新成效显著。2023年,郑商所率先将菜籽粕、菜籽油和花生期货作为特定品种对外开放,这一举措推动国际贸易定价模式发生深刻转变,部分跨境合约已从传统的“CBOT价格+基差”模式转向“ZCE价格+基差”模式。此外,他还在论坛上分享了欧洲出口商使用“郑商所菜籽油期货价格+基差”锁定收益的鲜活案例。
厦门国贸石化总经理刘德伟告诉记者,原先海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多通过欧美期货交易所对国际贸易合同进行套保,如今很多企业已开始通过中国期货市场进行套保,这无形中提升了中国期货市场对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能力。
在芝商所集团亚太区客户发展和销售服务部董事总经理蒂姆·史密斯(Tim Smith)看来,中国期货市场不断创新产品和制度,为全球产业链企业提供了丰富的风险管理工具,开放合作对维护全球供应链安全稳定具有深远意义。
论坛上,监管机构释放出扩大开放“品种池”的政策信号。
中国证监会期货监管司副司长王颖致辞时表示,要稳步增加特定品种以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和期权品种范围,着力增强境外客户参与我国期货市场的便利度。
杨光表示,要持续扩容特定品种,稳步扩大开放“品种池”。
郑商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郑商所将稳步扩大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交易所。落地PTA保税交割,适时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力争实现聚酯期货板块整体对外开放。稳步推动与境外期货交易所结算价授权合作,加强国际市场交流,持续提升郑州期货市场的全球定价影响力。
“期货市场开放最直观的价值是为跨境贸易提供新的‘通用语言’和‘信用锚’。”浙江明日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邵世萍表示。
“以国际化期货品种PTA为例,我们现在和海外客户谈PTA、短纤、瓶片业务,会直接参考郑商所期货价格点价,这是双方都认可的高效模式。这种定价方式不仅缩短了谈判时间,还减少了因基准不统一产生的纠纷,让跨境贸易流程更加顺畅。”邵世萍告诉记者。
邵世萍特别提到本届论坛上的一个细节——不管是聚酯论坛,还是油脂油料论坛,境外企业的身影和声音明显增多。在她看来,这种变化表明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广,“中国价格”正被全球产业企业认可。
刘德伟表示:“论坛在行业内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今年,我们的海外供应商和客户纷纷派人参会,他们白天在会场听嘉宾的分享,晚上开展深入讨论,还会把讨论成果落实到进出口合同谈判中。论坛已成为国际大宗商品领域极具专业的品牌活动。”
倾听心声,务实价值获认可
论坛期间,市场参与者反响热烈,无论是首次参会的“新面孔”,还是多次参会的“老熟人”,都为论坛“点赞”,一致肯定了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
“专业且务实”是首次参加论坛的嘉悦物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晓婷的深切感受。
“论坛不仅有国际视野,更是紧扣实体经济需求,犹如一座‘信息桥梁’——汇聚政策解读、国际经验、产业实践等多维信息,帮助企业打破信息壁垒,拓宽战略视野。”王晓婷告诉记者,论坛的价值在于能让参会者直观地洞察行业前沿趋势、学习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借鉴可直接落地的风险管理经验。比如,嘉利高分享的如何用郑商所瓶片期货管理跨境价格波动的案例,对想开展国际化业务的企业来说,是现成的参考样本。
参会者结构的变化,让王晓婷看到了期货工具“下沉”市场的一面。“我发现,本届论坛不再只有企业的期货部门参加,还有采购、销售、生产计划等业务部门的身影,这表明期货工具已真正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核心环节,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的‘好帮手’。同时,我还发现如今的期货服务更加多元、聚焦实操,针对企业在原材料定价、库存管理、订单对冲等方面的痛点,都有精准的解决方案,这都是本届论坛的突出亮点。”她说。
“以前聊期货服务实体经济,多是谈宏观方向。今年则不一样,全是能落地的干货。”多次参会的山东海化期货部负责人王铭之看到的是论坛的“进阶价值”——期货赋能实体经济有了更具体的突破。
王铭之认为突破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方案更精准。针对企业“不会用”和“用不好”期货的痛点,论坛提供了“点、链、面”结合的方案,“点”上解决企业个性化需求,“链”上联动产业链协同避险,“面”上覆盖行业共性问题。二是案例更具体。“中国价格”出海不再是概念,如厦门国贸用PTA期货为出口定价及开拓东南亚市场等案例,看得见,学得来。三是模式更深化。“保险+期货”从农业领域延伸到国家物资储备、工业原材料保供等领域,期货工具的服务边界不断延伸。
“上述突破的本质是论坛‘务实’的底色。”王铭之表示,论坛聚焦“怎么用期货解决实际问题”,让期货工具从“能用”变成“好用”,这种接地气的干货对实体企业来说极具参考价值。
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在产业企业风险管理论坛上,郑商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商所将立足产业企业参与期货的痛点,构建“点、链、面”立体服务矩阵,进一步提升市场服务质效。
在农产品(油脂油料)论坛和工业品(聚酯)论坛上,企业代表与专家就行业热点探讨后达成共识:中国期货市场不仅是为产业精准定价、规避风险的“好帮手”,更在提升中国产业链国际话语权、增强全球贸易链竞争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政企协同,服务实体谱新篇
从首届“蹒跚起步”到如今跻身行业标志性会议,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攀升,这离不开地方政府的鼎力支持。本届论坛圆满落幕,既是郑州期货市场多年深耕细作的成果体现,更受益于政企协同机制的有力赋能。从地方政府的顶层设计与政策扶持,到论坛配套活动的创新实践探索,再到郑州期货产业园落地,多方合力构建起“政策引领—论坛搭桥—园区落地”的完整闭环,为期货市场深度服务实体经济、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论坛现场,河南省委金融办、郑州市人民政府的有关领导均对郑商所和郑州期货市场发展成效给予肯定,表扬了其在品种创新、风险防控、对外开放等领域的积极探索,为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注入了关键的金融动能。
为充分发挥郑商所的龙头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效能,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的意见》《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期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期货+”战略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郑东新区管委会制定了《关于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优势再造的实施规划》,着力打造全国首个产业链条完整、政务服务先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期货类专门园区,为期货产业集聚搭建了系统的顶层设计框架。
据记者了解,郑州期货产业园位于郑东新区北龙湖北岸,与郑州金融岛隔湖相望。项目周边汇聚科技金融等前沿高端产业,是郑东新区最具价值与潜力的黄金区域。值得一提的是,该产业园引进国际专业园区运营团队,设立6大园区配套服务中心,为期货链相关企业提供全周期专业化服务,致力于打造国内首个期货产业集聚的标杆园区,为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提供高效的“服务平台”。
论坛不仅是行业交流的重要平台,更是政企协同落地的关键“纽带”:一方面,通过生动的“期货服务‘强国建设’”案例及成效展示,使实体企业直观感受到期货工具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论坛释放的政策信号、工作安排和规划,进一步明确了政企协同的方向。如今,“郑州价格”已成为连接国内外大宗商品市场的重要纽带,郑州也逐步成为全球大宗商品配置的关键枢纽。
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市场多方协同的持续发力下,期货市场将为服务实体经济、助力强国建设注入更多动能,持续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