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策、资金、产业等多重因素共振之下,A股市场近期表现强势,上证指数连续创下十年新高。业内人士指出,同十年前相比,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站在新起点上,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结将更加精准紧密,更加聚焦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创新动能。
从市场规模来看,我国资本市场十年来有了长足增长。W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A股上市公司总数已经超过5400家,总市值达到104.31万亿元。其中,上证主板、深证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的上市公司数量分别达到1694家、1485家、589家、1385家和273家。而2015年底,A股上市公司总数仅为2808家,总市值为52.96万亿元。
从市场结构来看,资本市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Wind统计数据显示,从上市公司家数占全市场比例来看,从2015年到现在,上证主板、深证主板分别从38.24%、44.36%下降至31.23%、27.42%,创业板则从17.40%上升至25.49%,科创板、北交所则从无到有,占比分别达到10.84%、5.02%。从行业市值来看,资本市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房地产、石油石化等传统行业的市值排名显著下滑,科技类行业的电子、通信的市值规模分别从2015年末的2.21万亿元、0.93万亿元增长至目前的12.41万亿元、5.83万亿元,反映出中国经济在过去十年的结构变迁。Wind统计数据还显示,截至目前,A股总市值超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有168家,其中,仅电子核心产业、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上市公司就超过20家。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陈雳对记者表示,十年来,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投资者结构从散户主导转向机构主导,中长期价值投资渐成主流,市场定价更高效、波动更平稳;实现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跨越,退市、交易等配套机制进一步完善,“零容忍”执法筑牢市场公平基础;上市公司结构脱胎换骨,战略性新兴行业公司近2200家;市场开放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融入全球,沪深港通优化、A股纳入国际指数,外资持续流入,成为全球资产配置重要选项。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记者说,过去十年,中国资本市场完成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化+法治化”的结构性跃迁。注册制全面推行、退市新规落地,上市公司增至五千多家,市场化定价机制日益成熟;结构优化,市场生态从“散户市”转向“机构市”;监管升级,从“事后惩戒”转向“全链条严管”。这些变革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优先”,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高效资源配置平台。
站在新起点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资本市场将更多聚焦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多创新动能。
华西证券分析师李立峰表示,资本市场已成为“稳预期”的重要抓手,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显效,投融资天平逐渐向“投资端”倾斜;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正在强化。监管持续推动险资、养老金、社保基金等中长期资金加速入市,有效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投资决策的影响;中央汇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重要的“国家队”,持续发挥类“平准基金”的市场稳定器作用。
陈雳指出,站在当前新起点,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联结将更精准紧密,呈现三大新趋势:聚焦服务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科创板、北交所定位,引导创投流向科创领域;推动上市公司质量与实体需求深度适配,以再融资、并购重组助企业完善产业链,以高分红、强信披让投资者共享红利;实现金融服务与产业需求定制化融合,针对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不同行业需求,推出专项基金、知识产权证券化等产品,让资本精准滴灌实体关键领域。
田利辉指出,当前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是“双向赋能”:一是价值共生,ESG投资占比超20%,硬科技企业市值占比达40%,资本与产业深度绑定;二是创新驱动,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IPO融资额同比增长60%,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优化;三是长期导向,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突破2.4万亿元,回购金额同比增长45%,市场从“短期博弈”转向“长期价值”。总的来看,资本市场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推手,通过制度改革、开放合作与科技赋能,为实体经济注入创新动能,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