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仲伟
近年来,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等为代表的系列通用目的技术加速创新和普及应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正在推动新一轮产业革命,促使全球产业要素资源重组、全球产业结构重塑,从而改变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相互渗透,生产与流通、制造与消费融合共生,共同创造新价值、新模式的经济新形态已初见端倪。
作为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典型新产业形态,服务型制造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产业融合概念,是基于制造的立场考虑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演进必然逻辑,是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无论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在新兴产业培育成长、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过程中,服务型制造已经展示出巨大的潜力,成为推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路径之一。与传统生产型制造聚焦产品的生产和交付不同,服务型制造以洞察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注重形成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紧密融合、无缝衔接的生产方式,具有跨传统领域划分、全周期、定制化、一体化、多重价值等特性,从而展现出面向终端需求更为丰富的价值创造过程。实践中,定制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全生命周期服务、信息增值服务、功能和体验增值服务等多种服务型制造模式,已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企业实践表明,服务型制造已经显示出初步成效。据服务型制造研究院有关研究,2018—2022年间,传统产业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数字化投入增速高达125.15%,研发增速78.52%,资产总额增加70.33%;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推动下,示范企业营收增长55.43%、服务收入增长85.50%;示范企业资本积累率也明显高于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并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近3倍,并呈上升态势。2020—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示范企业营业收入明显优于规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增速达两倍左右,且资产规模整体增速为19.86%,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3.31%。
面向“十五五”,我们应当围绕新型工业化和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引领,坚持以融合促创新、以融合促发展,不断塑造制造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转变行为方式,坚定不移地发展服务型制造。将推动服务型制造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及推进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十五五”期间需要产业界形成的统一认识。需要以工业经济时代向数智经济时代转换的宏大视野,突破传统产业认知的束缚,增强对产业变革趋势的理解,把握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机遇,坚定广大制造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的决心和信心。要认识到,产业融合化是伴随科技进步和时代转换不断深化的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演化过程,是在以企业为核心的微观经济主体应用数字、智能、网络等通用目的技术成果持续开拓市场的创新性实践中逐渐成熟的。
二是深化服务型制造创新性实践,继续深入探索系列通用目的技术集群驱动下产业融合发展规律。需要通过出台进一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持续引导企业等创新主体深入探索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以及多种多样的服务型制造发展路径和价值创造方式,从点到面分行业分领域强化创新成果转化和成熟经验的推广应用,形成以点带面、分类推进的服务型制造生动局面。聚焦“产品服务化+服务产品化”双向突破,以企业为主体,鼓励探索多元化创新路径。推动产品与服务全方位融合,引导企业围绕核心业务构建体现跨行业特征的产品服务系统,并逐步向智能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演进;培育和拓展生产制造与体验服务融合场景,支持企业突破产业边界,整合利益相关方构建价值共创网络。
三是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企业协同融通发展新格局。充分发挥服务型制造赋能中小制造企业发展的作用,激发中小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使其通过多样化产品和精准化服务融合的路径创新和模式创新,完成从战略到业务到市场的各个层级服务型制造转型。鼓励在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协同发展关系。鼓励大型企业将产品和服务融合的产能体系和供应链体系向中小企业开放,通过技术、设计、流程、渠道、品牌和设施外溢缓解中小企业生存和成长难题,带动其发挥小而专、小而精、多样化、灵活化的优势,共同参与到国际国内经济循环中。打造云上服务平台,整合大中小企业资源,探索分时、计件共享模式,构建“平台接单、多厂协同”共享制造格局。
四是着力推动服务型制造产业组织向协同化、生态化演进,强化产业引领、集群聚合、区域协同。鼓励各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先行先试,打造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高地。通过配置高品质生产性服务资源,提供专业基础设施、共性技术与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制造聚集区,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和产业发展经验和做法。围绕区域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跨区域、跨产业、跨场景的制造服务集成系统,实现制造链与服务链有机融合,高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是不断优化完善,形成服务型制造所需的产业生态。加快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强化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作用,加强中试服务,健全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推动工业设计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相结合;推进服务型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完善公共服务和国际合作;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化“5G/6G +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发展人工智能驱动的新服务场景,增强工业数据要素供给能力,发展网络和数据安全产品服务。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本版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