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局近日发布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数字:10226亿千瓦时。这个数字,是中国7月份的全社会用电量,相当于东盟国家一年的用电总和。这是我国月度全社会用电量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
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基石,电力的战略重要性有时却被低估。事实上,无处不在的电力,渗透于从制造业到数字经济的每一个环节。从原材料的冶炼、加工,到生产线的运转、自动化设备的驱动,再到服务器、云计算等等,无一不依赖于电力的持续输入。
近年来,我们看到一些发达工业国因能源政策失误或外部供应中断而陷入“能源危机”,也看到一些新兴经济体因电力基础设施薄弱而成为阻碍其工业化进程的枷锁。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和民众可以以稳定、可预期的成本,获得充足、可靠的电力供应,这种“电力自由”的价值便尤为凸显。
万亿千瓦时不仅是一个经济指标,也意味着一种深层次的竞争优势——“电力自由”所带来的稳定性,为经济发展带来了宝贵的确定性。特别是对于制造业而言,这种确定性意味着可以放心地承接海外长单,而不必担心生产中途因限电而无法按时交货;意味着可以投资建设长时间运转的智能化产线,最大化设备利用率,而不必忧虑电网波动会冲击生产节拍。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施工人员在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进行收紧导线作业。新华社发(田海摄)
这种无需为电力供应而焦虑的“奢侈”,让中国企业可以将更多的精力聚焦于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管理优化,从而在一个充满变数的全球市场中,牢牢掌握经营的主动权。
事实上,电力不仅关乎生产的连续性,更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成本。从西部的风光大基地,到沿海的核电集群,再到深入全国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一个庞大、高效、多元的能源体系,构成了电价稳定的“压舱石”。一个稳定且相对低廉的电价体系,能够有效降低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运行成本。这种成本优势的影响是深远的。它能让高耗能产业,如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在全球竞争中保持了成本优势,稳固了产业链中上游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它惠及了千千万万的中小企业。对于这些利润空间本就有限的企业而言,稳定的能源成本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当海外竞争对手还在为飙升的电费头疼时,中国企业却能将节省下来的成本投入到研发升级中,这种系统性的成本优势,如同一股“引力波”,持续吸引着全球资本和高端制造业向中国集聚。
充沛的电力是数字经济和未来产业的“点火器”。以人工智能为例,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需要消耗惊人的算力,而算力的背后就是巨大的电力消耗。一个超大型智算中心的年用电量,足以媲美一个中等城市。没有充沛、经济的电力,所谓的“算力优势”便无从谈起。同样,半导体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生产过程不仅耗电量大,而且对电能质量的要求也极为苛刻,任何瞬间的电压不稳都可能导致整批次的昂贵产品报废。
也正是“电力自由”,为这些前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能源基础。甚至可以说,充沛的电力,正在成为撬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杠杆。
“单月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背后,是稳定的能源供给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当电力不再是发展的瓶颈,而是成为创新的助推器时,一个国家经济的潜力和韧性,将被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