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深圳,这座南海之滨的奇迹之城,迎来了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重要时刻。45年间,这座昔日的小渔村蝶变成国际化大都市,成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样本。
在这场伟大变革中,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脉,见证并推动着深圳的每一次跨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金融“荒漠”,到如今跻身中国金融“第一梯队”,深圳金融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
金融改革勇立潮头,结出硕果
深圳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一次次思想解放和制度破冰。1985年11月,深圳成立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1987年,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在深圳蛇口成立;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率先试营业;2001年,中国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在深圳诞生……这些“第一”的背后,是深圳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城市精神。
进入新时代,深圳金融改革勇立“潮头”的步伐不仅没有放缓,反而在数字化浪潮中加速前行。2014年,在国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原银监会发布首批民营银行试点名单。同年12月16日,中国首家民营银行、数字银行——微众银行正式成立。
彼时,中国金融体系虽然快速发展,但供给不平衡问题愈发突出。传统金融服务更多集中于大中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及农民、蓝领等群体却很难得到平等、充分的金融服务。如何实现成本可负担、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成为摆在中国金融人面前的集体考题。
在当时,国内银行业核心系统普遍依赖昂贵的国外商业数据库和硬件设备,这对于一家定位普惠、需要极致控制成本的银行来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出路只有一条:自主研发,走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经过艰苦攻关,2015年,一套完全自主可控的分布式银行核心系统在微众银行上线。这套系统开创性地使用低成本的PC服务器和开源软件,通过技术架构的革新,解决了金融系统“高可用、高性能、低成本”的“不可能三角”难题。根据微众银行官方数据,截至2024年12月末,该系统的单日金融交易峰值已突破14亿笔,产品可用率高达99.999%,达到电信级稳定标准。
实践证明,通过技术手段的突破,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是可以实现的。
数字技术破解民生与实体经济难题
深圳45年的发展,始终贯穿着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主线。从率先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到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再到探索超大城市治理新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市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惠金融,正是这一理念在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
以微众银行为代表的深圳数字金融探索者,从诞生之初就将“让金融普惠大众”作为核心使命。借助自主可控的技术底座,金融服务得以突破时空限制,以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触达过去难以覆盖的群体。
面向个人,其推出的国内首款线上个人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让数以亿计的普通人,包括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城市蓝领和乡村居民,通过一部手机就能获得便捷、及时的信贷支持。据微众银行官方数据,其中约18%的客户是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征信白户”,约71%的借款成本低于100元。这一个个微小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家庭得以解燃眉之急,一个个梦想得以启航。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数字普惠模式还延伸到了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微粒贷乡村振兴帮扶项目”已覆盖全国48个县域,将数字金融服务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累计为当地贡献增值税超29亿元,形成了可持续的“数字造血”模式。同时,为解决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问题,微众银行还组建了手语服务团队、开发了“爸妈版”APP,用科技的温度传递金融的关怀。
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作为经济活力源泉的中小微企业,是深圳发展的重中之重。针对小微企业“短、小、频、急”的融资需求,传统的抵押担保模式往往力不从心。深圳的金融先行者们,再次利用数字技术找到了突破口。
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的推出,正是这一探索的成果。它将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于企业融资全流程,实现了从申请、审批到放款的全线上化操作。数据显示,其服务的企业客户中,超七成为年营收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约50%的客户系企业征信白户。
这种深度融入城市产业肌理的服务模式,还在不断深化。从联合深圳征信,推出服务初创期科技企业的“科技初创通”,到携手深圳融担基金,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量身打造“战新未来产业贷”,再到协同进出口银行、中国信保,为外贸小微企业推出“微贸贷”。这些实践表明,源自深圳的数字金融探索实践,是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战略,与“政、数、银、担”各方力量协同,精准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
从技术输出到规则衔接的更高阶开放
深圳的使命,不仅在于自身发展,更在于为全国乃至世界贡献智慧和方案。从经济特区到先行示范区,深圳的角色定位要求其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深化改革。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其安全、高效的跨境流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一体化和深圳建设全球重要影响力科创中心的核心议题。诞生于深圳的金融科技力量,在这方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粤港澳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的支持下,基于DDTP(分布式数据传输协议)理念,以微众银行牵头研发的开源区块链底层平台飞梭链(FISCO BCOS)为技术基石,粤澳跨境数据验证平台、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在2022年、2024年相继上线。这两个平台前瞻性地采用“数据快递链”模式,即数据由个人自主携带跨境,平台仅提供加密的可验证凭证,确保了数据隐私与安全。这一模式成功打通了湾区内数据要素流动的“高速路”,深港平台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广借鉴上海浦东新区、深圳、厦门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举措和典型经验的通知》中,被纳为要素市场化改革的6条创新举措之一,为构建跨境信用数据传输和认可机制提供了“深圳方案”。
这种开放,也体现在能力的输出上。深圳的发展精神,天然地包含了“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的共享理念。微众银行数据显示,该行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发起了38个开源项目,吸引了全球数万名开发者参与共建。其中,联邦学习开源框架FATE、区块链底层开源平台FISCO BCOS(飞梭链)等,已成为全球相关领域的主流技术平台,为全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工具和基础。
这种源自深圳的数字能力,正借助香港这一“桥头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2024年,微众银行获批在香港设立科技子公司,它不仅帮助香港本地的数字银行完成了核心系统升级,大幅降低了IT成本、提升了产品研发效率;还远赴印尼,为当地数字银行搭建新一代核心系统,助力当地普惠金融发展。这些实践,是深圳科技企业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以自主可控技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缩影,也展现了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引擎,辐射带动区域乃至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强大动能。
结语:站在特区建立45周年的新起点上,深圳金融业正迎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无论是自研AI智算交换机以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力基础设施,还是开发一站式智能体构建平台以降低AI应用门槛,这些前沿探索预示着,深圳金融业的故事远未结束。
45年栉风沐雨,45年春华秋实。深圳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思想解放和实干笃行的故事。在“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深圳精神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涌现出更多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的力量,在金融强国建设征程中,持续贡献深圳智慧和深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