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6 13:58:00 股吧网页版
35岁把自己名字写进发明,这位上海科学家的研究在全球应用
来源:第一财经 作者:金叶子

  26日上午,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公布,共授奖206项(人),其中授予2人(吕西林、马大为)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是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等理论研究细分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独创性、引领性的杰出贡献,在制药行业得到了大规模工业化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5岁时,马大为及其团队在发展铜催化偶联反应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他成功突破了传统乌尔曼反应的条件限制,发展了氨基酸和草酰二胺两代配体(第二代催化剂),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界被称为“乌尔曼-马”反应,并在全球制药界得到了广泛应用,被誉为“每天都要用的反应”。

  所谓乌尔曼效应是将简单的卤代芳烃和其他亲核试剂偶联在一起,构成一个更加复杂的分子,这是化学和制药工业研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法。第二代催化剂,则是他组织四五届学生攻关,十年努力的成果。

  回忆起第二代催化剂的攻关时,马大为介绍,当时第一代催化剂虽然别人不断在用,但是一直在提新的问题,当他认识到解决不了别人问题的时候,就在想能不能发展出更高效的催化剂。“我记得 2009 年的一次学术会议,我作报告介绍我们的第一代催化剂,当场就有四五家企业提出来,他们希望使用成本最低的氯代物。但真正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那么容易,要解决这些问题没有什么理论可以指导你,只能根据一些经验,然后不断地试错。试错的过程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

  马大为补充说,第一代催化剂在实验室用起来没有太大问题,但工业化对于反应的条件要求更高,催化剂尽可能少用一点,不然成本上就会有问题,这对他而言就是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从2005年有这个想法开始,一直到 2015 年我们才发展出第二代催化剂,整整花了十年时间。”马大为说。

  马大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科研工作者敢于跳出自己舒适圈去学一些新东西,对个人以后的成长很重要。

  “做基础研究应该多去跟其他学科的人交流,甚至跟产业界的人交流,从这里面发现真正的科学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现在有一些产业界人士找我们团队合作,并利用自动化筛选、AI设计做研究,已经有一些大的进展。”马大为说。

  他透露道,现在正带领团队探寻催化效率更高的第三代催化剂,这个问题能解决的话应用会更广。

  “我很清楚地知道,这(第三代催化剂)不是今天或者明年就能解决的,要不断地花工夫探索。或许还要十年,又或许一直找不到,都是有可能的。”在他看来,为了简单的好奇、或是只为了发一篇文章,这种思路对做科研的人还是不够的。你需要了解这个领域的全貌,例如这个领域有什么重大问题?为什么形成这个重大问题? 过去大家做过什么但解决不了?一旦这些重大问题能解决的话,会对这个行业甚至其他行业、全人类带来什么影响。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