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红外隐形眼镜开启人类新“视”界》的报道引发关注。报道指出,该研究成果创新性地与隐形眼镜相结合,通过可穿戴形式使人类感知近红外光的时间、空间和色彩等多维度信息,还可为治疗色盲等视觉疾病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红外隐形眼镜的探索不是为了展现技术奇观,而是为了帮人们更好地适应生活场景、提升感知体验。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科技创新绝非简单追求技术参数的突破或概念化的创新。比如:过去的MR设备都难以摆脱“沉重、压脸、闷热”的物理负担,vivo近日就带来了一款“轻得不像MR”的头显设备。
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从脱贫攻坚中数字技术对乡村振兴的赋能,到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对精准施策的支撑,再到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适老化智能设备的普及,每一项重大科技突破的背后,都镌刻着“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科技创新的根本动力也来自人民。从古代四大发明服务生产生活,到今天人民的创新精神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发展,将人的价值置于科技发展的核心位置,确保创新始终与人民的需求同频共振,始终造福于人民的生活。
当vivo等科技企业始终把“如何让技术帮人们解决生活难题、提升生活品质”放在第一位时,思考如何让技术更懂人、更助人时,才能真正践行“更好享受生活”的科技初心。从智能手机普及让乡村老人跨越数字鸿沟,到智能家居发展使独居群体生活更有保障,再到移动支付推广让便民服务触手可及……科技创新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塑着人们的生活场景。
“我们始终围绕人的需求,以人为核心。”vivo执行副总裁胡柏山如是说。这也道出了一个商业逻辑:以产业实践为抓手是科技创新的关键路径。科技企业身处创新前沿,其探索方向直接反映着科技创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贴合度。无论是聚焦远程医疗技术研发,突破地域限制让偏远地区群众享受到优质诊疗服务;还是投入教育数字化建设,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助力乡村孩子接触更广阔的知识世界;或是深耕智慧社区技术,通过智能安防、便民服务终端让居民生活更便捷。产业实践的核心逻辑,就是要摈弃“技术炫技”的误区,从“人”的真实需求出发。惟有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成具体的技术应用与服务,让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参数或概念,而成为连接人与生活的温暖纽带。
站在“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的历史交汇点,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肩负着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惟有始终将服务“人”的需求、提升“生活”品质作为创新的首要目标,才能让科技创新摆脱资本驱动的短期逻辑,展现出温暖的生命力与深厚的社会价值。面向未来,让每一项技术突破都根植于人民的需求,让每一次创新探索都服务于生活的美好,这既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更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