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雪)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所在地。对不少年轻人来说,“600号”已成了一个爆梗、一种文化符号。600号科普丛书、600号月饼、600号咖啡、600号画廊……“600号”IP既治愈又有趣,深受欢迎。
近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院博士生导师谢斌做客第四期上证·“金”帼汇,分享了《职场压力及其应对》的主题,并接受了上海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班味”是种什么味?
“大家觉得‘班味’是种什么味?”开场不久,谢斌向台下听众提问。
“班味”“松弛感”都是《咬文嚼字》发布的2024年十大流行语之一。
“有研究显示,生物年龄会因严重的压力而增加,使人显得较实际年龄苍老,这也是一种‘班味’。但这种效应会在压力恢复正常时逆转。”谢斌说,生物年龄可能是评估生理压力及其缓解情况的一个有用参数。生物年龄恢复率可预测老年期健康,从压力中恢复的能力可能是长寿的重要决定因素。
不可否认,不确定感、无力/孤独感、压力/紧张感,这些是当今时代相关的普遍心理感受。
谢斌说,“不确定感”成为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基本“底色”,遍布全球以及国内各行各业,也必然深入个人生活方方面面。“无力感”带来的空虚和孤独容易加重身心损害。“压力感”增大,也是不同群体面临的相同心理困境。
当前,心理健康各种风险因素增多,导致的相关心理行为可能增加。由于病耻感的存在,不少个人或者家属遇到困难却羞于启齿,以致讳疾忌医。
谢斌提醒,“内卷”“躺平”“鸡娃”等现象背后的心理因素需要认识和重视。而主观幸福感、自我效能感、心理韧性等心理变量及其影响因素、保护因素需要发掘和应用。
设定好自己的压力管理目标
每年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24年,世界心理健康联盟确定的主题是“该优先考虑职场心理健康了”。由此表明,职场人士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性的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
“每个人要设定好自己的压力管理目标。”谢斌认为,首先要认识到,压力并不是我们的敌人。适度的压力,可以产生积极的作用,帮助个人实现绩效高峰。而压力过大或持续过久,超出个体承受范围,才可能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比如各种躯体不适以及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使用成瘾物质等心理行为问题。
如何用生物学的语言来解释压力的产生和影响?
压力会影响“情绪解释”和“认知加工”。大脑前额叶皮层(PFC)负责人们复杂和抽象的认知功能,并根据人们学习掌握的新规则和功能不断更新,即“重新格式化”。
谢斌介绍,过度和持续的压力,将导致PFC功能失调,影响工作、学习和思考。如果刺激过多、过频,超出其限制时,甚至会削弱其发现和纠正认知错误的能力。由此产生的现象被称为“额叶疲劳”或者“额叶超载”。
在传统人际社会走向网络世界的过程中,对PFC产生了大量新的认知需求,增加了“额叶疲劳”以及相应心理健康问题的几率。
谢斌说,神经网络系统对消极和威胁的信息会给予更大的重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更多的能量。网络上恰好充斥着大量这类信息,因而放大了“额叶疲劳”的效应。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容易做出更冲动的决定,而无法像理想状态那样,三思而后行。
对于职场人士,在这种生理状态下,尤其可能出现焦虑、职业倦怠等问题。而职业倦怠水平又与抑郁风险正相关。
用好压力应对的“工具箱”
打开压力应对的“工具箱”,其实,可用的“工具”很多。
谢斌从减轻压力、增强抗压能力、分解压力感、寻求外部助力等方面详细地分享了这些“工具”。
首先可以选择减轻压力。
如何减轻压力?谢斌认为,要减少屏幕时间,降低社交媒体依赖。同时,要设置边界,学会果断地说“不”;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主动寻求外部支持,包括上级、同事、新技术手段(比如人工智能)等支持。
“远离屏幕,走进大自然,可以有效减轻压力、改善思维和情绪。”谢斌说,大自然既可以是山川田野,也可以是城市街心口袋公园。
谢斌介绍,走进大自然,会减少大脑前额叶皮层的过度激活。有研究表明,身处大自然的时间长短,与积极情绪的增加呈正相关,与消极情绪呈负相关。
如果暂时没有条件减轻外部压力,也可以积极增强自身应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谢斌说,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快乐、幸福的感受取决于个人的认知。一方面,要积极摆脱各种扭曲的认知习惯,比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思维等;另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以健康的方式适应压力、逆境或创伤的能力,其表现为从挑战性的经历中恢复过来的能力,以及保持情绪平衡和心理健康的能力。
比如,在观念上,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而不是不可克服的障碍。
心理韧性是一个需要学习和实践的持续过程,可以通过松弛技术、压力管理技巧、支持性关系和积极思考等来培养。而在经历重大挫折后获得“创伤后成长”,也是提升心理韧性的重要途径。
减轻额叶超载的另一个措施,就是分解传导压力。在这方面,谢斌着重强调了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比如适度运动、健康饮食、良好的睡眠习惯、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而社会支持和社交则是缓解压力、维护心理健康的最有效“工具”。社会关系和社会凝聚力对防范抑郁症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如果情况非常严重,自行调整已经不能帮你解决问题的时候,还是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谢斌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