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26日电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26日说,“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发展迅速,“沙戈荒”成为“十四五”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
当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时期能源高质量发展成就。李创军是在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
据李创军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新能源实现了高质量跃升发展。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更”:更快、更高、更优、更大。
“更快”是发展速度更快。“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年度新增装机进入了“亿千瓦级”规模,连续跨越了11个亿级台阶,合计装机由2020年的5.3亿千瓦增加到今年7月底的16.8亿千瓦,年均增速28%,占到“十四五”以来全国新增电力装机的80%。
“更高”是电量占比更高。“十四五”以来,我国风光发电量在全社会用电量的占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占比年均提高超过2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风光发电量1.15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例接近1/4,比同期全国第三产业用电量、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都多,风光新增发电量超过了全社会用电量增量,新能源发电在电力供应中的贡献越来越大。
“更优”是空间布局更优。“沙戈荒”成为“十四五”新能源建设的新阵地,新增装机超过1.3亿千瓦,昔日的不毛之地变为了“能源绿洲”。海上风电成为新引擎,新增装机超过3500万千瓦,为沿海省份发展注入了绿色动力。分布式光伏成为新势力,新增装机超过4亿千瓦,其中户用光伏新增1.6亿千瓦,全国有700多万个家庭当上了光伏“房东”。
“更大”是全球贡献更大。我国风电装机规模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光伏装机规模连续10年稳居世界第一。2024年我国的风光合计装机规模占全球风光总装机的47%,风光新增装机更是占到全球的63%,领先优势进一步巩固,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
“十四五”期间,我国新能源缘何能够快速发展?李创军认为,首先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为新能源快速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在我国“双碳”目标引领下,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新能源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共识。其次是接续完善的制度体系进一步激发了新能源发展活力。我国优化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健全完善绿证制度体系、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能源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持续完善。第三是持续快速的技术进步为新能源“加速跑”增添了强大动力。在技术进步带动下,我国陆上风电平均投资建设成本和陆上光伏平均投资建设成本都持续下降,陆上风电降至每千瓦4000元左右,陆上光伏降至每千瓦3000元左右,新能源度电成本在“十四五”初期平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新能源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也应该看到,随着新能源规模的迅速扩大,一些地区新能源消纳利用也面临压力。
“我们认为这是新能源‘成长的烦恼’,就好比孩子长身体,长得快是好事,但有时候也会遇到‘衣服不合身’的问题。”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说,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面对风电光伏发电间歇性、随机性、波动性特点,国家能源局将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适配能力。重点做好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风光要稳。针对新能源出力不稳定的特点,加快推动系统友好型新能源电站建设。通过提升风光发电预测精度,让电站和电网尽可能做到“心中有数”。通过风光水火一体化多能互补发展模式和联合调控运行,提升风电、光伏发电的自主调节和主动支撑能力。
二是系统要强。在分类引导、合理布局集中式与分布式等各类新能源开发基础上,协同加强主网、配网、微电网建设,提升电网综合承载力,满足大规模新能源接网要求。积极推进跨省区输电通道和省间灵活互济工程建设,强化主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因地制宜推动智能微电网建设。同时,通过新一代煤电改造升级、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大力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
三是市场要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完善与新能源发电特性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扩大新能源市场化交易规模。优化省间电力交易,增强区域资源互济共享能力,促进新能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
四是用电要灵活。充分发挥用电侧灵活调节作用,稳步扩大虚拟电厂的聚合规模,拓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更好地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
五是政策要给力。深入推进电力体制机制改革,在促进新能源外送消纳的同时,通过发展绿电直连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拓展新能源消纳场景,提高新能源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在持续提升电力消纳新能源水平的同时,我们也将积极拓展新能源非电利用途径,推动风光电制绿氢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开拓新的消纳空间。”杜忠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