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南端的一座海滨城市,
是内地唯一与香港、澳门同时陆路相连的城市,
它,在默默书写着关于一座城市的进化论,
它的名字叫——珠海。
45年前,这里只是珠江西岸的一座小渔村,
那一年,中国设立四大经济特区,
刚建立经济特区的珠海,是GDP最低的那一个。
只有2.61亿元。
202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4479亿元,
增长1700多倍。
什么概念?
年均增速超过15%,
放眼全球,这样的经济飞跃屈指可数。
如果我们目光从宏观切换到局部,
你会发现,让珠海跑出加速度的,
除了地理与政策优势,
关键还在于它的产业结构。
45年来,
珠海的三大产业比例发生根本性改变,
从一个边陲小镇成为具有先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城市,
不仅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等七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还提出打造“4+3”产业体系,
聚焦四大主导产业,以及三大优势产业。
这些产业成为拉动珠海经济发展的强劲发动机。
2024年,珠海市七大支柱产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1348.09亿元,
同比增长10.8%,
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81.8%。
还有多个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规模以上产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也是这一年,
珠海的科技创新发展指数在全国288个城市中位列第12名,
在地级市中排行第二。
珠海改革创新,敢闯敢试:
2024年以来,珠海市委改革办创新推出特区改革创新行动,经遴选和持续培育,2024年实施78个改革创新项目,2025年实施112个改革创新项目。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不断提高,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06%,居全省第二;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84.6件、连续13年保持全省第二。
珠海从“传统制造”向“未来科技”转身,
从“百岛之市”向“天空之城”进化。
“上天下海”引领新风向,
2024年珠海低空经济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98.72亿元,同比增长27.27%;
海洋生产总值达千亿元,占全市GDP的22.3%。
与此同时,
外贸总额、人均可支配收入、常住人口等众多指标都说明,
珠海从“小而美”变得“强而优”。
而支撑这一切的,是人。
人,是一座城市的起点,
也是城市发展的终点。
而人才,更是城市进化的临界点。
谁能把人才留下,谁就赢得了未来。
作为全国人才友好型城市,
珠海的人才净流入率稳居全省前三,
2024年,珠海新引进各类人才约7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超90万人,
国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选人数创历史新高,
人才磁场效应愈发显著。
2025年,在“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
珠海更是推出了一系列诚意满满的政策大礼包,
对新来珠青年人才实施住房“一免两减”政策措施。
珠海还搭建了全国综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体系,
并将在三年内储备不少于3.6万套专用房源。
如今的珠海,不断擦亮“青春之城、活力之都”的招牌。
这座城市从不喧哗,
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里,
它像一根定海针,扎在改革开放的前线。
这座城市的进化仍未停歇,
属于珠海的路,还充满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