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混合现实(MR)设备正从实验室走向大众,我国MR产业跳出技术概念的范畴,以“连接物理与数字世界”的核心价值,成为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力量。
如今,这项前沿技术在硬件迭代、场景落地与生态构建中加速突破,向着生活日常与产业刚需迈进。
近日,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发布,这是我国MR硬件创新的缩影。这款设备将重量控制在400g之内,既解决了传统头显“笨重难佩戴”的痛点,又通过收集用户反馈,为后续打磨“黄金体验标准”积累数据。
这种“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研发思路,让MR技术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参数,而是可感知的生活与生产工具。企业的实践背后,是对MR产业发展逻辑的把握。
“MR是连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桥梁,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太着急,要循序渐进。”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兼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的判断,道出了MR产业的发展节奏,“戴着头显操控机器人”正从科幻场景变为研发实践。
在他看来,MR的价值分短期与长期:当下可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观影、游戏的需求,弥补传统彩电对居住空间的依赖;长远来看,结合vivo在影像、AI领域的技术积累,MR还将成为家庭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破解家庭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数据积累与复杂决策难题。
“未来五年到十五年,家庭机器人会是重要方向,而MR正是其落地的关键纽带”。胡柏山判断。
这种“技术跨界融合”的潜力,在机器人领域已显现端倪。艾欧智能创始人陈相羽表示,当前机器人产业面临两大核心瓶颈:缺乏类似AI大模型的海量训练数据,以及依赖传统遥控器的操控模式。
而MR的出现恰好提供了解决方案。“人们戴着MR日常活动,开门、做饭的动作能为机器人提供训练数据;同时MR可捕捉人的动作信息,成为天然的机器人交互设备,实现远程精准操控”。他预判,“未来1至2年,MR将大量部署到机器人研发、遥操作、空间感知等环节”,成为通用人形机器人走进家庭的“技术钥匙”。
MR对产业的重构价值,已成为多方共识。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提出“人工智能的尽头是元宇宙”的核心观点。他认为元宇宙的虚拟化身、真实体验、时空倒流三大特点,需依托MR等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这种融合将重构生产生活方式,比如在制造业实现沉浸式设计,在医疗领域开展虚拟手术训练”。
如今,政策与市场已形成双轮驱动:根据IDC预计,2025年全球智能头显市场出货量达到1280万,同比增长26%;还有报告指出,产业已进入“端边云网协同”的数字基建升级阶段。
有观点认为,国内科技企业在 MR硬件研发、技术落地与用户需求洞察上的能力常被外界低估,如今已展示出与全球同行同台“竞技”的能力,将进一步助力我国 MR产业的稳步前行。
从硬件轻量化到场景产业化,从技术突破到生态成熟,我国MR产业正以更务实的节奏、更开放的姿态加速前行。未来,随着更多“虚实融合”场景的落地,这项技术将不仅改变人们的娱乐与生活方式,更将成为建设科技强国、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