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北京8月26日电(记者余蕊、陆宇航)《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近日印发,部署了“人工智能+”6大重点行动,即“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产业发展、消费提质、民生福祉、治理能力、全球合作。意见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等目标,并首次布局智能原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提出智能经济新概念明确“人工智能+”行动目标
国家信息中心大数据发展部人工智能处处长刘枝表示,多家研究机构的数据都显示我国智能手机和物联网终端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数已达到数亿乃至数十亿的规模。与此同时,智能体、机器人的产品推出和更新迭代速度更是惊人。在不远的将来,每个人都可以至少拥有两个助手——数字人助手和机器人助手。
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数字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徐彬认为,智能经济以大模型、深度学习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依托,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具身智能等前沿方向应用为驱动,全面融入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往‘互联网+’行动侧重‘信息连接与扩散’,‘人工智能+’行动转向‘知识运用与创造’。这不仅为现有产业提升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工具手段,还将催生大量新服务、新产品。”徐彬说。
意见提出了两个新概念——“智能经济”和“智能经济核心产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马源认为,“智能经济”狭义主要是指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引擎,以智算中心为依托,以数据资源为要素,提供人工智能模型应用的经济形态;广义上则进一步包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作用,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后的新业态新模式,如智慧农业、智能制造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工智能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磊认为,“智能经济核心产业”是与新一代人工智能重新整合过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关的产业。“人工智能基座模型能够利用的算力和数据越多越丰富,训练出模型的智能程度也越高。因此,到2027年底,我国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将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
首次布局智能原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意见提出,培育智能原生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那么,什么是智能原生产业呢?
“智能经济的突出亮点是智能原生产业。”刘枝说,智能原生产业是从诞生起即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基因”创造的全新人工智能驱动产品、服务或商业模式。例如大模型驱动的内容创作平台、应对复杂状况的自动驾驶系统、高效自驱的智能体、灵活应变的通用机器人等。
广州文远知行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知名自动驾驶出行服务企业。如今,其预测算法对运动物体位移轨迹的平均预测误差控制在0.2米以内,能够准确预测97%的自行车加塞行为和98%的汽车加塞行为,其自动驾驶产品已安全运营超2200天。
作为一家大模型独角兽企业,北京零一万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马杰认为,目前基座模型还不能即插即用,大模型能力落地到企业乃至产业,还面临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人工智能+”要深度融合产业。目前,零一万物已推出“万智企业大模型一站式平台”,涵盖产业模型训练、微调、部署和企业级应用搭建,让大模型“可用、有用、好用”。

参观者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展览现场和一款机器狗互动。新华社记者陈浩明摄
从“炫技”到“实干” 人工智能将赋能千行百业
“在制造业领域,人工智能的发展能够进一步实现生产管理过程的全要素智能联动。在服务业领域,如果说工业经济实现了制造的规模化,那么智能经济将推动服务的规模化发展。”徐彬说。
在“人工智能+工业”领域,工程机械正在从简单的“挖运建”工具,升级为能够在复杂、非标环境中自主作业的机器人。“以大模型以及具身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其核心是更强的泛化性,即具备处理更多不确定性场景与任务的能力。它通常能够实现从感知、分析、决策,到执行的闭环。”树根互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杜锦程说,“焊接工人需要吸入大量金属粉尘,对身体伤害巨大。树根科技推出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已将机器人执行精度提升至0.5毫米,远超业界2-3毫米的普遍水平。”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深圳市新产业生物医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以前做试剂研发,需要使用昂贵的进口原料,反复试验配方,靠经验确定工艺参数。公司原料自研自产后,应用人工智能,新试剂的工艺参数开发周期可缩短一半以上,废品率更低,试剂也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