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有六大行存款利率第七次下调落地,活期利率降至近零,定期存款也难觅高利,其中1年期定存正式跌破1%,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也降至1.30%。
与此同时,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以下简称“中保协”)公布的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已跌破2%关口至1.99%,人身险产品迎来了自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以来首次调整。多家险企应声而动,下调相关产品利率,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利率进入下行周期,原有依靠高收益类储蓄产品进行养老储备的逻辑受到挑战,新型养老金融体系正加速构建。在“政策导向+市场倒逼”的双轮驱动下,二三支柱协同发展的多层次养老筹资模式,将成为化解“未富先老”风险的突破口。同时,填补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结构缺口不仅是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更是打开高质量增长通道的密钥。
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三连降
今年5月,我国存款挂牌利率迎来第七次下调,国有六大行率先下调存款利率,活期存款下调5bp,定期存款下调15-25bp,3年、5年期调降幅度更大。本次调整完之后,活期存款接近零利率,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以下,5年期整存整取利率也降至1.30%,存款利率全面进入“1%”时代。
六大行调整之后,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以及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也纷纷跟进下调存款利率。
保险方面,人身险产品也于今年年初正式施行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在今年7月份首次触发下调机制。
今年年初,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建立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在售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连续两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时须及时下调新产品预定利率上限。
7月25日,中保协公布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较上季度下降14个基点。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实现三连降,触发动态调整机制。这意味着,8月31日24时后所有新备案的产品都将按照动态调整机制进行下调。而从去年9月份开始,新备案的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已按2.5%执行。
就在最新一期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公布当日,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头部险企宣布下调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50个基点,降至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下调25个基点,降至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下调50个基点,降至1.0%。
多支柱筹资促养老保险公司发展
面对银行和保险双双降息,民众单纯依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与个人储蓄来对抗养老风险和财富缩水的压力增大,若想实现高品质体面养老,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以及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需要逐步发挥更大作用,多支柱、多层次养老保险需要齐头并进。
目前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中,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着较大的财政压力,第二支柱企业/职业年金覆盖面相对较小。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养老金,相对更加自主和灵活,作为重要补充,可以有效缓解一、二支柱的支付压力。
针对我国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现状,去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年金制度覆盖范围,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发挥各类商业保险补充保障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顶层设计后,各部委加速落实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制度细节。
2024年12月8日,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健全金融保障体系,大力发展养老保险一、二、三支柱。
今年3月23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银行业保险业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要求一系列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
在二三支柱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以经营二支柱企业年金业务为起点的养老保险机构迎来了战略机遇。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养老保险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多元化业务与渠道协同的驱动下,养老保险机构在公共养老金、企(职)业年金、个人养老保险等养老金三支柱领域发挥重要作用。面对老龄化加速和未来经济周期的环境,养老保险机构通过发挥其长期投资及精算优势,在长期资本管理细分领域的角逐中将占有先机。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25年一季度全国企业年金数据显示,受托规模前五的机构中,四家为专业养老保险机构,分别为国寿养老、平安养老、泰康养老和太平养老。而在第三支柱领域,泰康养老、太平养老、平安养老不仅首批获准经营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业务,在个人养老金政策出台后,也均积极布局,推出了丰富的产品和服务。
作为唯一一类带有“养老”字样的持牌金融机构,我国共有10家专业养老险机构,均展现出稳健发展的态势,以泰康养老为例,2025年上半年,泰康养老实现净利润4.22亿元,环比增长21.7%,总资产突破1400亿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254.20%,风险综合评级也连续九个季度维持在A类。
二三支柱互促共进
民政部发布的《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4 年末,全国参加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10728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39万人,参保率超过90%;第二支柱企业年金截至2024年末,全国有15.93万户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参加职工3242万人。
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会长胡晓义表示,年金制度所代表的我国养老保险第二层次(支柱)已经基本成型。未来十年,我国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将走向成熟,也是年金制度加快发展的大好时期。
企业年金是“缴费+收益”双驱动型业务,从长周期视角看“收益”对企业年金影响巨大。人社部作为企业年金的主要监管部门,于2012年开始在《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中披露不同策略的投资收益,2012-2024年,含权策略的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为94.64%、固收策略的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为83.44%;含权策略的长期收益更高、规模也更大,根据《2024年度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样本数据中,含权策略占比达到86.84%。
根据受托人公开披露的《集合型企业年金计划管理情况》数据显示,2012-2024年,均有含权策略运作的集合计划共计35只,(含权策略)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00%的集合计划仅有7只,受托人均为泰康养老。其中泰康永泰集合计划累计单位净值增长率达到108.88%,位列市场第一。
优秀的长期投资回报会推动规模快速增长。2012-2024年《全国企业年金基金业务数据摘要》显示,泰康养老受托规模年均增速达到38.81%,远超同期法人受托平均增速22.21%。数据显示,泰康养老2025年二季度末受托管理的企业年金、职业年金规模已经超过6000亿元。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表示,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是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发展第二支柱可以促进第三支柱的发展,发展第三支柱反过来又有利于第二支柱的发展。
2022年11月,个人养老金制度开始在先行城市(地区)实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末,全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开户人数已达7279万人。
泰康养老在服务第二支柱进程中洞察到企事业单位职工群体对健康养老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职工群体收入稳定,普遍具有保险意识,并且是享受第三支柱税优政策的最大受益群体。
基于以上判断,泰康养老将在第二支柱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依托职域服务模式,复制和迁移到第三支柱的服务中,探索二、三支柱融合发展的经营模式。截至2025年二季度,泰康养老个人养老金客户超22万人,服务企业超5500家,个人养老金保费规模超30亿元,人均缴存金额超1万元,10年及以上缴费期的占50%。
据了解,泰康养老的个人养老金产品主要以分红型产品为主,在外部利率持续下降,保险产品预定利率连续下调的当下,相比传统类产品,分红险“保证利率+浮动收益”的特性,可以锁定未来长期收益水平,有效化解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2024年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到支持浮动收益型保险发展。此外,泰康养老依托泰康的“医养康宁”生态优势,还可满足职工在长寿时代下的医养服务需求。目前,“泰康之家”养老社区已在全国36个城市布局了44个项目,实现23个城市中26个养老社区的连锁运营,入住居民超1.8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