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下称《意见》),为人工智能技术从试验探索迈向价值创造按下“加速键”。
这份涵盖发展目标、重点行动与基础支撑的顶层设计文件,将推动全社会深刻认识人工智能对生产力的革命性影响,全面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赋能应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意见》用“分阶段目标”锚定发展节奏,让“人工智能+”的推进既有长远视野,又有现实落点——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人工智能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明显增强,人工智能开放合作体系不断完善。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技术普惠和成果共享。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若说目标是“方向标”,那么“重点行动”便是“施工图”。《意见》提出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包括“人工智能+”科学技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人工智能+”消费提质、“人工智能+”民生福祉、“人工智能+”治理能力、“人工智能+”全球合作。
在“人工智能+”科学技术方面,《意见》提出,支持智能化研发工具和平台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第六代移动通信(6G)等领域技术协同创新,以新的科研成果支撑场景应用落地,以新的应用需求牵引科技创新突破。
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方面,《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将人工智能融入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等,推动产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新赛道。大力发展智能原生技术、产品和服务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底层架构和运行逻辑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原生企业,探索全新商业模式,催生智能原生新业态。
在“人工智能+”消费提质方面,《意见》提出,推动智能终端“万物智联”,培育智能产品生态,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智能穿戴等新一代智能终端,打造一体化全场景覆盖的智能交互环境。
“8大支撑”则是“人工智能+”落地的“压舱石”。《意见》提出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包括提升模型基础能力、加强数据供给创新、强化智能算力统筹、优化应用发展环境、促进开源生态繁荣、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政策法规保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等。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认为,我国应用场景丰富,先进制造、交通运输、医疗健康、批发零售等行业有较好的数字化基础,能够有力支持“人工智能+”行动顺利实施和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发展。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政治经济学研究所所长吴垠认为,当前,我国人工智能正处在“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产业应用的关键窗口期”。《意见》的出台,恰是在这个窗口期里“搭架子、铺路子、定调子”。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加强统筹协调,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贯彻落实,确保落地见效;示范引领与宣传引导的结合,能凝聚“全社会共推”的合力。当政策的“指挥棒”把技术、产业、资本、人才都引向同一个方向,当智能终端走进更多家庭、AI算法优化更多工厂流程、智能工具服务更多科研人员,“人工智能+”塑造的就不只是经济增长的新数字,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新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