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未来,要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在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重点关注供需平衡,其中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可运用大数据优势,持续梳理整合充电网络分布和充电基础设施分配,推动实现跨区域、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兼容。
“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
据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介绍,“十四五”以来,以电动汽车等“新三样”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以及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产业带动我国用电需求的快速增长。数据显示,去年,我国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
新能源车的狂奔也协同拉动充换电基础设施数量和其用电量的增长。据统计,今年前7个月,国内电动汽车充换电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超40%。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669.6万个,是“十三五”末的10倍,规模世界领先。
“‘十四五’是能源供应更足、韧性更强的五年。‘十四五’前四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量已达到‘十三五’五年增量的1.5倍,预计五年新增用电量将超过欧盟的年度用电量。”王宏志表示,在新能源车领域,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
在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看来,配套基础设施和用电需求同步增长,有利于我国改善能源使用结构,例如储能电站和充电桩的普及,是匹配中国能源结构改善的大趋势。
杜忠明表示,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效提升了电能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也带动能源生产结构的绿色转型。从能源消费结构看,“十四五”以来,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提升约4个百分点;从能源生产结构看,“十四五”以来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占比提升超过5个百分点。
充电桩建设驶上“快车道”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也带动充电桩市场需求的提升,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其中,公共充电设施(枪)420.2万个,同比增长38%;私人充电设施1249.4万个,同比增长58.8%。
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表示,推动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政策推动与市场体制机制的改善功不可没。在政策方面,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从购车补贴、税收优惠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补贴等,为新能源车及充电网络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在市场体制机制改善上,逐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形成多元化市场主体。不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与自身优势,在充电桩布局、技术升级等方面展开竞争与合作,提高市场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时,建立统一的标准体系,规范充电接口、通信协议等,确保不同品牌新能源车与充电桩的兼容性,为充电网络的互联互通与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础。
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与建设委员会委员相均泳进一步指出,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保障,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品种类型最全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预计到203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亿辆。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一直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未来充电基础设施数量还将持续快速增长,用电量也将同步增长。
精准对接平衡供需
杜忠明表示,国家能源局将以“十五五”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为引领,坚持电力适度超前的原则,积极引导合理能源消费和绿色能源消费,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用电需要,努力实现从“用上电”到“用好电”的转变。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充电基础设施加速全覆盖的同时,也出现充电设施使用率冷热不均的情况。同时,在偏远地区设置的充电桩,虽然能满足“车能随时找到桩”的刚需,但也存在部分充电设施使用率偏低的现象。而城市居民聚集区、商圈及高速路服务区,仍存在分布不均,高峰时“车等桩”的情况。
新能源车主高先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现在驾驶新能源汽车假期出游时还是会担忧充电问题,尤其在高速路上需要充电时,容易出现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长队以及部分充电桩出现故障等待维修的情况。“如果赶时间再遇到高速服务区的低功率充电桩,充满电基本需要一个多小时,只能充20分钟就走,或只能下高速去附近城市寻找快充桩。”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来看,要从“够用”到“好用”,需重点关注供需平衡,其中的关键在于精准对接,应加强大数据分析的应用,通过实时监测充电桩使用情况,优化布局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应推动实现跨区域、跨平台的信息共享和技术兼容。“目前,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建立统一的充电服务平台,整合不同运营商的数据资源,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这种模式值得推广借鉴。例如,‘互联网+充电设施’的管理模式,将大大提升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
北京商报记者也注意到,目前,车网互动技术也展现出广阔发展潜力,成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用户体验、促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的关键。例如,北京市海淀、经开区等多个区域目前均提供移动充电车上门超充的服务,进一步为无法安装充电桩的部分老旧小区、园区等的新能源车车主提供便利。
袁帅表示,目前已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案例,例如部分城市推出的充电桩共享平台,整合社会闲置充电桩资源,提高使用效率;一些高速路服务区采用动态定价策略,在高峰时段提高充电价格,引导车辆错峰充电,缓解“车等桩”问题。此外,充电运营商等应加强与导航软件提供商的合作,实时显示充电桩位置与使用情况,为车主提供便捷的充电引导服务,也是优化充电设施供需平衡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