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8月例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我国入河排污口的整治情况和下一步规划,《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现场向生态环境部提问。
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司长蒋火华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入河排污口作为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最后一道“闸门”,是水环境保护工作的“牛鼻子”。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印发以来,相关部门围绕现存排污口“怎么治”、新设排污口“怎么审”、日常排污口“怎么管”,深入推进排污口排查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九成
谈及排污口排查整治的措施和成效,蒋火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首先是立规矩,让整治有章可循。生态环境部出台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制定溯源、整治等14项技术标准,明确整治销号要求,推动所有地级市拿出整治方案,系统施治,实现“整有序、治有标、溯有方、管有法”。
其次是重实效,让群众看到变化。排污口违法违规设置、污水直排混排等问题是排污口整治重点,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痛点、堵点。生态环境部一手抓支持帮扶,协调中央财政安排超过31亿元,支持8000余个入河排污口规范化建设,汇编案例提供实操指引;一手抓示范引领,鼓励地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如重庆依托在线感知智慧监管体系,推动排污口整治从末端治理到全线管控,实现污水入管网、清水入江河。
此外,明责任,让各方共同治污。“整治效果好不好,关键是责任落实到不到位。36万个口子现在都找到了主,有企业的、部门的、政府的,谁的孩子谁抱走,谁的责任谁领走。我们充分利用天空地一体化监管手段,探索‘云解译、云诊断、云预警’非现场监管新模式,提高问题发现本领。将突出问题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警示片拍摄予以曝光,倒逼各方把责任扛起来、把问题改彻底。”
蒋火华介绍称,经过努力,排污口整治完成率超90%。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排污口整而不改、改不到位、不重实效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下一步,将锚定美丽中国建设目标,重点深化三方面工作。
一方面,聚焦江河支流、小微水体,集中整治工矿企业违法偷排口、汛期城镇雨洪排口、涉农排口等,真正实现“从大江大河到涓涓细流”的全方位治理。
另一方面,构建规上排口实时盯、其余排口动态查的分级监测体系,让排污行为全显形。加强快速排查溯源监测等技术研发,科技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同时,构建“天上看、云端核、地面查”一体监管模式,对合规单位无事不扰,对偷排偷放应查尽查。同时通过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推动区域产业布局优化,实现从被动整治向主动防控转变。
不断完善水源管理制度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安全事关民生福祉。蒋火华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与各地、各有关部门一道,持续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主要做了打基础、补短板、防风险三方面工作。
打基础就是不断完善水源管理制度,夯实保护基础。蒋火华介绍,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相继出台水源保护区划分、标志设置、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点、生态环境状况评估等政策文件,构建了从划定到评估全生命周期的保护监管体系。
近期,《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质量标准》正在制订,前段时间公开征求意见得到了大家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下一步将深入研究论证,通过出台饮用水水源地水环境标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精准、科学、依法保护饮用水源的现实需求。
补短板就是坚持城乡全覆盖,解决突出难题。在城市,积极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系统协同推进“划、立、治、测、防、管”(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边界标志设立、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整治、水源地水质监测、水源地风险防控、保护区管理制度建设)六大任务,切实保障水源地水质安全。
与城市相比,农村水源保护情况更复杂,生态环境部通过前期工作,将乡镇级集中式水源保护区划定、立标和环境问题排查整治作为工作着力点,定期调度督促,强化指导帮扶,推动各地加快补齐农村水源保护短板。
防风险就是紧盯特殊时期,做好风险防范。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暴雨、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饮用水安全带来新的风险挑战。相关部门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出台汛期饮用水环境监管工作通知、重点湖库突发大面积水华和水生态失衡问题“一湖一策”工作方案,加强饮用水水源地风险隐患排查,健全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持续推动重点河流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落地,切实守牢群众饮水安全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