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东省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岭南特色现代农业专场)在广州举行。其间,华南农业大学校长薛红卫在接受南方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既体现产业特色,又突出科教特色。
据了解,该校未来将着力推动农业科技领域的跨境合作,基于现有实验室资源和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的友好合作,共建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农业及食品科技、海洋科学和生物育种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科研攻关,进一步整合大湾区产业优势,助力岭南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薛红卫介绍,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涉农的双一流高校,华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平台、技术、产业、人才的四维联动机制,着力构建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具体来看,在智能农机方面,该校创制的自主北斗导航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成的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已推至全国15省。尤其是面对广东“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复杂环境和岭南特色作物的生产需求,该校实现了南方特色机械装备技术突破,解决丘陵地区运输的世界性难题;种业方面,构建了全球首个水稻单细胞图谱,将“南方大豆间套作栽培技术”推广至800余万亩,节约成本超2亿元,选育的荔枝新品种占全国十大主推荔枝品种半壁江山。
此外,该校还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共建广州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广州(南沙)黄唇鱼保护研究中心,加大力度攻克我国特有极危物种保护与繁育的核心技术难题,助力“蓝色粮仓”扎实推进。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以机制创新赋能产业提质增效。薛红卫表示,华南农业大学创新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的联合攻关模式,创建“导师+项目+团队”人才培养模式,以充分发挥人才储备丰富优势,提升科技成果的供给质量。
薛红卫表示,目前仍然面临三大问题。一是基础研究周期长、见效慢,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创新的持续投入;二是智慧农业技术整体数字化水平较低,全产业链数字化应用仍需加强;三是成熟的数智化解决方案不足,农民数智技能有待提升。
对此,薛红卫建议,重点突破农用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关键技术,打造“研发—制造—推广”的一体化平台。在此基础上,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工程,建设100个智慧农业示范场,通过“人工智能+农机装备”深度融合,破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短缺难题。此外,建设“粤字号”种质资源库,推行“赛马制”“揭榜挂帅”等项目管理模式,促进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龙头企业协同创新,并完善品种推广后补助等政策,设置订单式科研专项促进成果落地。
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薛红卫提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零鱼粉”饲料、水产疫苗等关键技术攻关。推动校企共建中试基地,构建“预防—监测—预警—控制”一体化智能防控体系。同时,简化水产疫苗审批流程,扩大临床试验范围,为绿色养殖技术推广应用提供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