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7 06:31:30 股吧网页版
分析人士:短期股强债弱格局延续
来源:期货日报 作者:崔蕾

  上周,股市上涨、债市继续走弱。昨日,国债期货各品种均明显上涨。分析人士认为,短期股强债弱的“跷跷板”行情仍可能持续,破局的关键在于增量货币政策。

  中信建投期货国债研究员孙玉龙表示,昨日国债期货无视权益市场的强势而大幅反弹,主要原因在于央行MLF净投放3000亿元,彰显货币宽松基调,在国内地产数据持续走低和美联储9月降息概率上升的情况下,市场对央行再度降准降息寄予厚望,且前期长债市场回调力度较大,预期反弹的投资者增多,推动期债市场走强。

  此前股市上涨,大量资金从固定收益资产转向权益类资产,股债“跷跷板”行情再现。东证衍生品研究院宏观高级分析师张粲东表示,债券价格不低且央行货币政策缺乏想象空间是债市调整的主要原因。虽然债市经历了近两个月的调整,但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幅度不足15BP,利率水平仍偏低。央行近期出台增量政策的概率不大,资金利率中枢难以下移,因此债市很难走强。

  中信期货研究所固定收益组资深研究员程小庆认为,2010年以来,股强债弱的“跷跷板”行情出现了13次,平均持续时间约3个月、上证指数涨幅约20%、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约40BP。本轮“跷跷板”行情已持续约1.5个月,上证指数累计涨幅达10%,10年期、3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上行幅度分别为14BP和22BP。从历史经验看,“跷跷板”走势终结时,债市主要受货币政策、基本面和重大事件三方面因素影响。

  程小庆认为,除股市因素外,要打破股强债弱的“跷跷板”行情,债市走势仍取决于基本面、央行货币政策及是否存在外部冲击。第一,在重要会议定调财政及货币政策仍延续存量政策落实落细的背景下,基本面表现存在韧性,现实及预期层面出现大的变化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未提及降准降息和重启国债买卖。“后续看,股强债弱的‘跷跷板’行情短期内可能持续,投资者可关注长端基差收窄的机会。”他说。

  孙玉龙也认为,虽然股强债弱的格局难以长期持续,但近期结束的可能性不大。本轮债市调整的深层次原因是权益市场赚钱效应陡升,刺激资金流出债市,并非经济预期向好或资金面收紧。历史数据表明,股市强势对债市的抑制效应往往偏短期,无法构成债熊阶段的主要矛盾。后市投资者仍需关注权益市场表现,以及房地产政策的落地情况。目前地产数据再度走低,可能倒逼相关政策出台,对债市的影响偏利空。另外,年内再度降准降息可能在四季度落地,若兑现对债市将形成利多支撑。

  “短期看,股强债弱的格局有望延续。”张粲东表示,权益市场的上涨已进入自我强化阶段,且后续缺乏有效的宏观利空。9月美联储大概率降息,9月末市场对稳增长政策的预期也可能上升。由于资金利率中枢下行的难度较大,权益市场上涨仍会在一段时间内压制债市。不过当前通胀无明确回升迹象,资金利率上行到一定水平后,可能对股市上涨逐渐“脱敏”。后续若央行出于稳地产或防止人民币汇率快速上行的目的降息,可能形成股债双牛局面。

  张粲东认为,本周处于数据和政策的空窗期,资金面和权益市场表现将主导债市走势。央行呵护市场流动性的态度依然是确定的,但在税期、跨月等重要时间节点,资金面仍有收敛的动力。股市对利多消息更为敏感,后续利多消息较多,预计股市将偏强运行。当前利率市场调整幅度不大,和股市相比,做多债市的性价比不高,债市能否对股市“脱敏”尚待观察。

  孙玉龙建议投资者关注月底公布的制造PMI数据,若其在50%以上,对债市的影响偏利多。另外,权益市场连续大涨后可能面临阶段性回调压力。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