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访问:
发表于 2025-08-27 09:53:40 股吧网页版
5万亿元!中国ETF市场再破纪录,仅用4个月完成万亿元跨越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栗鹏菲

  中国ETF市场迎来历史性时刻。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全市场1273只ETF总规模约5.07万亿元,首次站上5万亿元大关。自2025年4月规模首度突破4万亿元以来,仅用四个月便再度实现万亿级跨越,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ETF规模快速攀升的背后,是权益市场的持续回暖与资金借道入市意愿的提升。自4月以来A股市场企稳走强,沪指逼近3900点,港股市场亦同步反弹,带动ETF净值与份额双双增长。

  双轮驱动,万亿元跨越节奏持续加快

  回望中国ETF发展历程,从初生到壮大,万亿台阶的跨越速度不断加快。2004年首只ETF诞生,到2020年10月规模突破1万亿元,用了整整16年。这一时期产品类型从单一宽基逐步扩展至行业、主题、策略等多门类,为指数化投资生态奠定基础。第二个万亿历时三年,于2023年12月实现,市场头部效应日益显著,千亿级旗舰产品崭露头角,中小基金公司也纷纷加入战局。

  第三个万亿来得更快。2024年9月,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耗时仅10个月。这一阶段的爆发得益于“国九条”政策明确鼓励指数化投资,证监会同步推出简化产品注册机制、提升上市效率等配套措施,中证A50ETF等一批现象级产品成功发行,极大激活市场热情。

  随后第四个万亿跨越仅用7个月,在2024年“924”行情直接推动下,股票型与跨境ETF成为增长主力。如今第五个万亿更是只用4个月便已实现,债券ETF与行业主题产品贡献卓著。

  百亿元俱乐部扩容,马太效应与结构多元并存

  随着全市场ETF规模突破5万亿元,百亿级产品数量也创下新高。截至8月26日,规模超过百亿元的ETF已达101只,首次突破百只大关,标志着国内ETF市场进入更加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在这一进程中,产品结构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股票型ETF仍占据主流,但债券、货币、跨境等类型也形成有效补充。在股票产品内部,细分策略极为丰富,覆盖宽基、行业、主题、策略等多条赛道,体现出A股市场行业轮动和主题投资的特征,投资者可通过精准布局细分ETF捕捉结构性机会。

  不过,在市场繁荣背后,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告诉《华夏时报》记者,目前ETF市场存在较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同一标的指数常有十几只产品同时跟踪,宽基、行业等主流赛道日益拥挤。部分机构采取低费率竞争、流动性营销等策略,虽降低了投资者成本,但也增加了产品选择难度。此外,ETF资金往往呈现“助涨助跌”特性,在极端行情中申赎行为可能放大指数波动。尤其行业主题类产品持仓集中、波动较大,投资者若盲目追涨、高溢价买入,容易导致“指数上涨、投资者不赚钱”的困境。

  取代日本领跑亚洲,未来增长潜力仍被看好

  根据中信建投证券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统计,截至7月末,中国ETF市场规模达6406亿美元,首次超越日本(6223亿美元),成为亚洲最大的ETF市场。

  从发展进程来看,中信建投证券金融工程及基金研究团队表示,中国ETF市场虽起步晚于日本,但增长节奏明显更快。日本首只ETF于1995年上市,历时20年才达到1000亿美元规模,直至第30年突破6000亿美元。而中国自2004年推出首只ETF,仅用15年便突破千亿美元,在第21年达到6000亿美元,发展进程显著提速。

  从市场结构来看,截至2025年8月22日数据显示,日本ETF高度集中于本土股票资产,占比超过96%,其中大盘混合与成长型股票占主导地位,另类资产如房地产、商品及杠杆反向型ETF也占有一席之地,整体围绕本土权益核心资产构建产品线。相比之下,中国ETF类型更加多元,除了主流股票产品外,债券、货币及跨境ETF也占一定比例,层次更丰富、策略更多样,更贴合不同风险偏好资金的需求。

  展望未来,机构普遍认为中国ETF市场仍具备广阔发展空间。中信建投分析认为,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持续优化的产品审批机制、丰富的创新空间等多重优势,中国有望在亚太地区ETF的资产管理规模、资金流入、流动性和产品供给等方面继续创下新纪录,并进一步吸引外国做市商参与。

  投资者教育待加强,长期配置价值获认可

  在市场高速扩张的同时,投资者认知与行为模式也成为关注焦点。大量“股民转基民”将ETF视为股票进行短线交易,追逐热点、忽略折溢价机制与IOPV(基金份额参考净值)指标,带来不必要的交易损耗。

  渐进投研首席研究员张楠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在投资预期收益不高、居民入市意愿降低的环境中,由于增量资金不足,存量竞争激烈,ETF及主动型基金互为替代品,出现了明显的跷跷板现象。但随着市场环境好转和居民入市热情提高,虽然两者仍然存在竞争关系,但竞争环境相较于熊市阶段会有明显改善。从短期维度看,牛市里主动型基金仍然能够创造显著的超额收益。但放在5—10年的周期维度,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和A股的美股化趋势,被动指数型基金将会是更好的投资标的。

  中国金融智库特邀研究员余丰慧指出,ETF的爆发为投资者带来结构性机遇:一是提升资产配置效率,提供便捷、低成本布局各类资产的机会;二是降低投资成本,管理费与交易费用普遍低于主动产品;三是增强市场流动性,尤其在波动期间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预期,在产品更丰富、生态更完善、投资者更理性的多重因素推动下,中国ETF市场正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新阶段。

郑重声明:用户在财富号/股吧/博客等社区发表的所有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请勿相信代客理财、免费荐股和炒股培训等宣传内容,远离非法证券活动。请勿添加发言用户的手机号码、公众号、微博、微信及QQ等信息,谨防上当受骗!
作者:您目前是匿名发表   登录 | 5秒注册 作者:,欢迎留言 退出发表新主题
温馨提示: 1.根据《证券法》规定,禁止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扰乱证券市场;2.用户在本社区发表的所有资料、言论等仅代表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定证券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东方财富社区管理规定》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