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财经8月27日电(杨子华)截至2024年底,黄浦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44亿元,区域经济密度达到163亿元/平方公里,保持全市首位、全国前列;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全区新落户人才超过1.5万人……8月27日,上海黄浦发布“十四五”发展成绩单,多项数据亮眼。外滩金融集聚带的繁华璀璨,新天地商圈的时尚雅致,以及2601万亿元的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和每年超万场文化演出,这块市中心的宝地,俘获了全球企业和创新人才的“事业心”,也让更多人收获“幸福感”。
经济密度沪上第一,83家跨国公司总部的选择
7月下旬,一则消息让摄影圈振奋,徕卡相机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签约落地黄浦。徕卡相机在摄影师中可谓大名鼎鼎,同期徕卡小米在沙美大楼举办的“一百年一眨眼”影像特展也引来围观,圈中人士纷纷安利,“一次不容错过的光影盛宴”。
徕卡等外资企业的入驻彰显黄浦的“国际范”。据统计,黄浦区外资独立法人机构近3000家,投资来源地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3家、研发中心8家。据统计,黄浦外资盈利企业数占比连续三年全市第一,外资企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占比常年保持在40%以上。
外资青睐的背后是营商环境的坚实支撑。十四五期间,黄浦发布实施“1+7+N”新一轮产业支持政策,推出“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精准高效监管、帮办服务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宜商黄浦”品牌持续打响。
营商温度传导产业热度,外滩金融集聚带和中央科创区“一带一区”持续“吸金”。2024年,黄浦金融业增加值规模达到1286亿元,占全区GDP的38.5%,占全市金融业比重接近1/6。区内金融市场交易总额保持全市领先,2024年达到2601万亿元,占全市比重超70%。近年来,黄浦成功举办外滩大会、外滩金融峰会等高规格活动,获批建设全市首批股权投资集聚区、金融科技集聚区,打造面向全球的金融科技生态社区。
聚焦构建中央科创区,黄浦加快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核心、以若干未来产业赛道为突破、以科技服务为支撑的“1+N+1”产业体系。“十四五”期间,机器人产业基地和脑机接口创新中心揭牌成立,区内市级孵化平台和科创载体逐年增加,创新主体加快集聚。
年轻人、银发族、外国人“各得其所、各有所乐”
8月25日,在今年申城第20个高温日,黄浦第一条金融定制公交——DZ418正式发车。在早高峰期间,陆续有2000多名通勤者从小南门地铁站2号口出来,步行约30米,分别乘坐向南和向北两个方向的DZ418,一路“清凉”地抵达位于南外滩的办公室,开启活力一天。
“金融中心在上海,金融科技看外滩”,越来越多科技行业的青年才俊集聚在中央科创区,为上海黄浦江畔最中心的位置注入青春活力。金融定制公交是黄浦贴心服务青年人才的一个缩影。“十四五”期间,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黄浦区先后吸引了近18万的各类人才到黄浦安家创业。
为了让各类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黄浦为高端人才筹措各类人才公寓7700套,与社会企业合作筹措各类社会房源超过 3000 套,方便安居; 通过外滩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海归科创园等一系列平台和载体,积极做好人才落户、住房保障、就业、健康管理等服务。
围绕人才创业兴业需求,黄浦区相关部门还筹措社会资源,发起各类金融服务,支持一批优秀人才和优秀项目在黄浦找到资金、顺利创业。比如在九江路69号打造“外滩FTC”的生态,打造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集聚区和金融科技生态社区,提供政策、融资、行业活动等一站式服务。此外,黄浦依托外滩大会、长三角金融科技创新与应用全球大赛等一系列平台,为企业和人才搭平台、拓展朋友圈。
除了帮助年轻人成长,黄浦统筹社会民生供给,照顾好老年人。目前,黄浦区60岁以上户籍老人的占比高达44.8%。黄浦区委副书记、区长徐惠丽介绍,针对“银发族”,黄浦打造了“五边颐养”服务体系——让老人床边有照护、桌边有食惠、身边有帮扶、周边有布点、手边有响应。
分场景来看,围绕“居家养老”,黄浦首创“家庭照护床位”服务模式并推广到全市,签约超3100户。居家适老化改造完成近1400户,社区加装电梯累计超430台,嵌入为老服务站,增设口袋公园和健身设施。围绕老年人“就医和健康管理”,黄浦依托区域医联体、社区专科医联体等,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畅通双向转诊绿色通道。围绕老年人就餐,黄浦建设了1个配餐中心、13个社区食堂、46个社区助餐点,联手区内德兴馆、松鹤楼、沈大成等著名老字号和优质社会餐饮共同开展助餐服务,服务覆盖了13万老年人群。
多语种标识处处可见,离境退税自助开单、“全市通退” ……便利的支付和退税刷新“歪果仁”购物体验,中外游客在购物天堂尽兴“买买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境外人士入住黄浦宾旅馆超94万人次,同比增长56%,离境退税开具申请单超过3万份,同比增长近300%;重点商圈商品销售额超5亿元,同比增长126%。
繁华深处有“精神桃源”,文旅融合带来身边的“松弛感”
8月17日,历时一个多月的日文原版舞台剧《千与千寻》上海站演出在上海文化广场收官。演出票自开售起,42场全部售罄、一票难求,是今夏上海乃至全国演出市场的热议话题。据统计,超7.8万人次观演中,有50%观众专程从上海之外赶来,海外购票观众超过2000人。
音乐会、舞台剧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闹市中建起市民游客的“精神桃源”。黄浦区文化旅游局局长许艳卿介绍,黄浦已汇聚各类活跃的演艺新空间超100个,是2020年的近三倍,“十四五”以来完成国内申报演出超19万场。以音乐剧市场为例,演艺大世界音乐剧演出场次占全市85%,占全国市场近50%,是中国音乐剧演出高地。
全国第一个密室、第一个演艺新空间、30余处的元宇宙文旅项目,让黄浦成为文旅新业态的集聚地。面对区域内层出不穷的新业态、新模式,黄浦区坚守“包容业态、审慎监管”原则。新华财经从黄浦区文化旅游局文旅市场管理所了解到,面对“海量”的演出审核压力,黄浦把“金牌店小二”式服务贯穿于演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针对性推出监管审批新模式。比如,为语言类演出首创“剧本库”审核模式,极大程度缩短语言类演出的审批周期;为驻场新剧目提供演出联排审核服务,为企业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推出演出项目剧本初创阶段审看服务,实时跟进,督促最终版本及时送审报批。“这些服务为企业实实在在节省了时间和经济成本。”业内人士表示。
都市生活不仅有快节奏,更有身边的“松弛感”。近60家美术馆、艺术馆、画廊、拍卖行、艺术空间集聚,“艺术外滩”让文艺青年流连忘返;沿着三条以书香为引的微旅行特色线路,书友走阅“书香黄浦”;百联ZX创趣场等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快速发展,巴黎奥运资格系列赛、上海国际花展等活动精彩纷呈,“繁花”“豫园灯会”等文化IP引爆消费热潮……商旅文体展创新联动,黄浦处处是景、时时宜游,让不少市民游客直呼“好买好玩好逛”。
去年,黄浦营商环境测评及企业满意度评价居全市第一,在“十四五”期间,该区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用最好的资源、尽最大的努力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 黄浦区委书记杲云在发布会上说。面向“十五五”时期,杲云表示,黄浦还将努力实现中心辐射功能全面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高品质生活更加广泛享有,城市治理更加安全高效,为上海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