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已满九年的长期护理保险(下称“长护险”)制度即将结束试点阶段,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
近日,国家医保局在四川成都举办全国加快推进长护险制度建设培训班,部署开启全面实施长护险的相关工作。
第一财经从业内人士处获悉,长护险全国落地的“时间表”确定,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将用三年左右基本建立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适度、科学规范,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护险制度。同时也不会“一刀切”,而是充分评估地方条件后分步分批实施。
央地密集部署长护险落地
8月15日,全国医疗保障工作年中座谈会将“全面实施长护险”列入了下一步医保部门的九大任务清单中。
会议要求,合理规划配置定点长护服务机构,支持引导基层医疗机构提供长期护理服务,鼓励商保机构开发保障功能相衔接的商业长护险产品。推进长期照护师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引导长期护理服务下沉,提升居家、社区照护服务的可及性和可适性。
一周之后的8月22日,国家医保局在长护险首批试点城市四川成都举办上述培训班。
国家医保局官微发文称,此次会议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建立长护险制度的决策部署,培训解读长护险制度框架和政策内涵,开启全面实施长护险新篇章。
会议强调,按照独立险种、统一规范的原则,加快推进长护险制度建设,并首次明确提出了全国统一的长护险政策制度的四个要点,一是坚持建立统筹城乡制度框架,逐步覆盖全民;二是坚持建立多元筹资渠道,实行量能筹资;三是坚持待遇保障基本,稳定合理预期;四是强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管理服务,创新服务和基金管理,提升制度效能。
“逐步覆盖全民”也是长护险试点九年来形成的重要共识,虽然向农村扩面面临筹资难和护理服务配送难等问题,但在农村老龄化形势较城市更加严峻,农村高龄、独居、失能老年群体的照护难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将广大农村居民纳入长护险保障范围是一件“难而正确”的事。
目前49个国家试点城市中,很多城市都是从职工医保起步,逐步覆盖到城乡居民,还有部分城市从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至今尚未将城乡居民纳入长护险。
浙江财经大学教授戴卫东表示,将广大城乡居民纳入保障网,一方面是制度正义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保证制度持续发展的源泉动力。长护险“资金池”越大,制度支付能力越强。应该充分吸收上海、青岛等城市试点经验,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扩大试点范围,尤其是向农村地区拓展,做到城乡全覆盖,农村地区失能人群也应享受到制度实惠。
据相关统计,除了49个国家试点之外,我国还有一些省级试点,加起来全国共有84个试点城市,除了青海、西藏、宁夏、海南4个省份没有试点以外,其他27个省份每个省份都有1个城市开展了长护险试点,截至2025年2月,共有52个试点城市覆盖了城乡居民。
第一财经了解到,全面实施长护险后,国家层面将统一规范政策制度,统筹城乡制度设计,地方建立长护险时可根据当地条件从覆盖单位职工、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等起步,逐步将未就业城乡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国家医保局要求各省份积极谋划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实施步骤。要因地制宜、分步分批推进制度建立,不断扩大长护险制度覆盖面,确保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试点地区也在进一步完善长护险制度。据“上海发布”,8月25日,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会议原则同意适当提高长护险养老机构照护费用支付标准并指出,适当提高长护险支付标准,核心目的是减轻养老机构中失能老人负担,让失能老人享受到更优质、更专业、更安心的照护服务。
长护险全国落地需要攻克的“难关”
从2016年6月27日《关于开展长护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印发算起,我国的长护险制度从零起步,已经走过了9年的时间。试点在规模不断扩大、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的同时,制度“碎片化”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戴卫东认为,任何一项制度试点长期的“试而不定”,都会导致“碎片化”加重。现在长护险已经到了应该尽快推行全国统一制度的时候了,否则可能会面临着更大的制度转轨成本。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护险“试而不定”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试点之初遇上了2015年启动的新一轮社保降费周期,随后又遭遇了贸易摩擦和疫情冲击,在企业经营压力增强的情况下,新增一个险种,无论费率多低,都会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因此政策推进非常审慎。
国家医保局培训班提出“要因地制宜、分步分批推进制度建立”,不断扩大长护险制度覆盖面。
戴卫东表示,从已经实施长护险的国家来看,德国的长护险制度就是在经济萧条和失业率上升的时候推出的,以低费率建立起长护险将贫困或是失业老年人的失能护理需求纳入国民社会保障体系之中。
第一财经采访的长护险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长护险全国落地面临筹资和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不足,可持续的长护险制度需要建立稳定多元的筹资渠道,从地方试点的情况来看,采用依靠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划拨作为单一筹资渠道的城市是极少数,大部分城市采用的是个人缴费、用人单位缴费、医保基金划转以及财政补贴等多渠道的筹资方式。
“长护险是一项购买服务的制度,核心就是提供照护服务,我国普遍存在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备、数量不充分、质量不高等问题,这些也是长护险试点时间长的原因。当前应该加快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做好养老服务机构、医养结合机构定点、养老护理员培训等工作。”戴卫东说,如果长护险陷入“有保险,无服务”的困境,那么制度的落地将大打折扣。
上海市政府常务会议提出,指导各养老机构对照更高标准,提升服务能力、改善照护条件、优化人员配置,强化护理员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确保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保障对象。要力促产业发展,推动银发经济做大做强。继续发挥长护险“价值性购买”作用,引导、带动养老护理服务供给侧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鼓励支持经营主体进一步做深养老服务品牌、做大养老产业,持续拉动银发消费,推动民生保障和行业发展实现双赢。
对于农村地区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国家医保局和地方医保部门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推动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开展长护险服务,推动医养融合发展。
江苏徐州推出了“卫生院+照护”模式效果逐渐显现。以棋盘镇中心卫生院为例,2022年10月运营长护险业务以来,累计收住失能人员85人,当前开放的35张长护险专区照护床位全部满员。截至2025年6月,徐州市县两级医保部门推动基层医疗机构转型提供长护险服务达到33家,当期服务670人左右,基金累计支付367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