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孔令仪实习生曾方雅)近日,上交所官网显示,厦门恒坤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恒坤新材”)科创板IPO将于8月29日上会审议。此前,恒坤新材首发事项曾暂缓审议,公司现已回复上交所问询,并递交招股书(上会稿)。
据公告,上交所要求恒坤新材结合业务模式、同行业可比案例和报告期以前年度会计政策,进一步论证报告期对引进业务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
根据恒坤新材回复内容,在引进业务模式下,公司以销定采,相关商品型号、规格、技术参数等均已确定,且交付过程中均不涉及对相关商品进行再加工、或将该商品与其他商品进行整合后再转让给客户的情况,也不控制该商品;公司引进业务部分产品毛利率较高主要是由于相关产品技术难度较高,引进时尚无国产替代产品且市场上可替代产品较少,因此存在利润空间,具有合理性。
由于恒坤新材引进产品业务明确不承担向客户转让商品的主要责任,在转让商品之前或之后不承担该商品的存货风险,不能完全自主决定所交易商品的价格,故采用净额法确认收入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应用指南的相关规定。
招股书显示,恒坤新材成立于2004年,主要从事光刻材料和前驱体材料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中国境内少数具备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制造关键材料研发和量产能力的创新企业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在12英寸集成电路领域,i-Line光刻胶、SOC国产化率为10%左右,BARC、K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为1-2%左右,ArF光刻胶国产化率不足1%。而恒坤新材的自产产品SOC、BARC、KrF光刻胶、i-Line光刻胶以及TEOS均已实现量产供货,ArF浸没式光刻胶已通过验证并小规模销售。从国产化进程角度分析,公司已在同行业竞争中占得先机。
截至2024年,恒坤新材已实现对日产化学、信越化学、美国杜邦、德国默克、日本合成橡胶、东京应化等境外厂商同类产品替代。
在技术实力的支撑下,恒坤新材近三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恒坤新材营业收入分别为3.22亿元、3.68亿元、5.48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0.9亿元、0.97亿元。2025年1-9月,恒坤新材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4亿元至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48%至27.82%。
此次冲刺科创板上市,恒坤新材拟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不超过6739.79万股,所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投入约4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前驱体二期项目、投入约6.07亿元用于集成电路用先进材料项目。
恒坤新材表示,通过本次上市,公司可以加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布局,不断拓展产品线,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盈利能力,从而为股东和行业持续创造价值。